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骗局

  说起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家喻户晓。两人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来惺惺相惜,是一对好朋友,但司马光为什么要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同吗?笔者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纯粹是一场骗局。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他“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志向在于编修史书,而非政治。

  司马光22岁的时候中了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但时间不长,他的父母便先后去世,他只得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在守丧的几年时间里,他充分了解了下层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读了许多史书,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认真总结和评论,为以后编著《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基础。治平元年(1064年),他还修成了《历年图》一书,献给英宗皇帝,这实际上就是《资治通鉴》的雏形。两年后,他又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爱好历史的宋英宗,深受皇帝赞赏。可见,司马光虽然从政。但他的主要精力在于著书立说,而不在于政治。但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要完成历史方面的鸿篇巨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司马光一直在等待着这样的机会。

  公元1076年,英宗皇帝驾崩,19岁的太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神宗皇帝把在江宁担任知府的王安石调到中央朝廷任翰林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大臣。从此,王安石与同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关系日益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谈论时政。在闲谈之中,二人也有过一些争执,但最终都是一笑了之。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友好的,虽然在政见上有分歧,有争执,但对于二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并不放在心上。特别是对于司马光来说,他与王安石在政见上的不同,也只是争执一下而已,绝不会因此而成为政敌,因为司马光对政治是不怎么感冒的。

  这年冬天,神宗皇帝率文武大臣到南部祭天。按照祖制,皇帝祭天完毕,要遍赐金帛,但由于宋朝连年发生自然灾害,致使国库空虚,宰相曾公亮等人就建议免除赐金帛之举。司马光和王安石当时都在场,司马光十分赞成宰相的意见,他说:“救灾节用,应从主上和朝中贵官近臣做起。”王安石听了却说:“现在国家财力不足,并非奢靡而起,而是不善理财之故。”司马光在平时与王安石的闲谈中,就知道他有变法图强的志向,别人不知道他的话中之意,而司马光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司马光在精研史书的过程中发现。历朝变法,几乎无不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离他们最近的本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没施行几天便夭折了。所以他更加反对王安石变法,怕王安石重蹈覆辙,身败名裂。此时,耿直的司马光见王安石当面驳斥自己,便与王安石争执起来。这次争执与平时的争执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这次争执是在皇帝面前而已。神宗皇帝见状,觉得很不像话,就制止了他们的争执。

  王安石在与司马光发生争执不久,就向神宗皇帝递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他在札子中指出:北宋王朝代代墨守陈规。不思新变,流弊十分严重。而农民之所以“坏于差役”,皆因“其于理财,大抵无法”。年轻的神宗皇帝也看到国家财政空虚,政治腐败,军事力量不堪一击,早就想振作一番。以扭转国家的形势。他看到王安石的札子后,简直欣喜若狂,立即召见王安石,商讨变法之事。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侃侃而谈。很合神宗心意。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位同宰相),大力支持他变法。同年二月,王安石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将改革的重点放在理财方面,准备出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很快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 *** 。有个大臣罗列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状,要扳倒王安石。而此时的神宗皇帝急于变法图强,就罢免了那个大臣的官职。王安石处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司马光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利用向神宗皇帝讲西汉历史的机会,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主张,然后又接二连三地写信劝说王安石放弃变法。但王安石深知北宋一百年来已发展到非变革无以图存的地步,所以他变法图强的信念非常坚定,丝毫不为司马光所动。神宗皇帝也坚定地站在了王安石一边,没有采纳司马光的建议。1070年,并不怎么热衷于政治的司马光一心想着他的历史巨著,现在他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主动向神宗皇帝提出申请,允许他离开京城。神宗皇帝批准了司马光的请求,让他去西安任职。第二年,他又申请到洛阳任了一个闲官,这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他上奏得到神宗允许后,将书局搬到了洛阳,同时让范祖禹、刘攽等人做他的助手。司马光还买了20亩地建造了一所“独乐园”,从此在其中一心一意撰写史书。

  官场斗争历来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谁不愿意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呢?谁不愿意整天围在皇帝身边俯视天下呢?谁不愿意待在京城尽享荣华富贵呢?而司马光却主动请求离开京城,在洛阳一待就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他不问政治,安心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司马光对政治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如果他是一个热衷于搞政治的人,如果他真的与王安石成了政敌,是决不会做出以上事情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司马光把反对王安石变法作为一个幌子,实质上是想完成他的历史著作。他骗了神宗皇帝,也骗了后人。一方面,他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是要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他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保留个一官半职,就能按时领到俸禄,有了俸禄,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司马光一举两得,何等的聪明?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神宗皇帝给定的。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故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资治通鉴》是一部浩大的编年体巨著,全书共294卷,上起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6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它博采众长,题材广泛,特别是文字朴实、生动,寓意明显深刻,既不愧为一部史书典范,又不失为历朝历代帝王治国的一面镜子。

  司马光为此书耗费了近30年的心血,完成此书时他已是一位66岁的老人了。人生能有几个30年?而司马光可以说是用毕生的精力去编修史书,这也充分说明了他对政治的淡泊。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这是他内心的真实表白。

  《资治通鉴》一书完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皇帝去世,王安石失去了靠山,变法也随之破产。神宗死后,年仅8岁的太子赵熙继位,即宋哲宗。由于哲宗年幼,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为了将反对变法进行到底,他执政后数月间便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然而,此时的司马光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这是他几十年编修《资治通鉴》积劳成疾造成的。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说明他实在太劳累了。《资治通鉴》从发几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让他人代笔,可见他对此书是何等的重视!

  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纵观他的一生,志在编修史书,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编修史书上,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显得平淡了。能给后人留下记忆的就是他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透过事情的表面现象去看司马光的内心世界,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纯粹是一种假象,是一场骗局。而正是由于这场骗局,成就了司马光,使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治通鉴》。假如司马光终身混在官场,是否能编撰出《资治通鉴》,那就很难说了。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假象也好,是骗局也罢,我们不但不能责备司马光,反而应该感谢司马光。感谢他用他的聪明和智慧给我们留下了《资治通鉴》。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骗局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2. 此人弑 ... 隋炀帝,霸占萧皇后,称帝后不到三个月就被 ... 死

    宇文化及弑...隋炀帝后,自立为帝,还霸占了萧皇后。突厥历来是隋朝大敌,所以当杨广得知宇文化及违背命令后,直接将其囚禁,更一度动了...心。好在南阳公主求情,宇文化及才保全了小命。但此时他还没打算弑...杨广,只想着捞好处。在任何一个朝代,弑君之罪都是罪大恶极的,宇文化及弑君之事被有心人加之以利用,很快就传遍天下。两个多月后,窦建德的大军便把他活捉,连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被斩首。

  3.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4. 赵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给过李煜3次体面投降的机会,都被拒绝

    961年,南唐国主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史称南唐后主。赵匡胤的下一个目标只能是南唐,这一点南唐后主李煜,即使再无能也看的很明白。于是,他与赵匡胤之间,玩了一次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段历史细讲起来,颇有意思。其目的很明显,这就是给李煜准备的居所。赵匡胤让李从善给李煜写信,让李煜来汴京做礼贤斋的主人,并许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太祖虑其难制,令从善谕旨于煜,使来朝,煜但奉方物为贡。

  5. 南宋.开禧通宝背「 ”利”折十铁母(极罕见)

    直径:40.5mm,美品南宋宁宗赵扩开禧年间所铸。开禧改元后,宁宗任用韩侂胄为平章军国事兼国用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权位之高在左右丞相之上。

  6. 杨延平的妻子儿女是谁?如何评价杨延平?他厉害吗?

    但杨延平作为长子,所承担的责任,所担负的家族重任远远比作为六子的杨延昭多的多。在小说演义中,大郎杨延平有两位妻子。杨延平正妻,名为花解语,花家之女。而因为杨延平为杨家长子,所以花解语实际山也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首领。上文所说周氏,是杨延平的次妻,原为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关于杨延平的儿子,在《金枪传》有个人物,为杨宗显。杨延平是杨家将中的人物,具备杨家将的典型特征。有人问大郎厉害吗?

  7. 以儒为帅 以文制武 北宋一朝文武地位的转换

    中央集权政归皇宋宋代重文轻武,可谓老生常谈。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马背之上夺天下,取代了后周恭帝柴宗训自称皇帝。宋朝虽然建立,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却并不放心,他是军人出身,兵变起家,亲眼目睹了军人干政、武将乱权的局面。因此,一上台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保赵宋天下。这里的集权就是改变五代时期武人权重的不正常现象,收回分散于各股势力中的军权、财权、事权于己一身,维护皇权地位不动摇。

  8. 岳家军二号人物,一生只服岳飞,生擒杨再兴,因拒绝陷害岳飞而死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站在武将顶峰的一颗将星,其一生不仅光彩夺目,更令人惋惜的是岳飞悲惨的结局。岳家军的二号人物张宪,虽然无法与岳飞相比,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绝对算得上顶级名将。然而杨再兴却不是张宪的对手,一番对阵杨再兴不仅败给张宪,还被张宪生擒。岳家军北伐之前,张宪由于战功赫赫,已经正式成为岳飞帐下头号武将,岳家军中公认的二号人物。

  9. 从赵普的三策入手,来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制度上根除藩镇割据隐患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标签,诸如汉朝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因此汉朝有着强汉之称。还有明朝的「”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加之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所以有着刚明之称。而每个朝代也着自己的尴尬的一面,诸如汉之和亲、宋之岁币、唐之藩镇割据、明之太监乱政等等。在这些朝代之中,唐朝应该是最憋屈的一个朝代,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统治已经开始崩溃,而皇

  10. 她是「 ”狸猫换太子”中恶毒皇后,可多少人知道她的真实故事?

    在民间,不少的地方都流传着「”狸猫换太子”的经典戏剧版本,有小说,有戏曲等不同的形式。不过,这里面的内容却相差不大。但历史的真实记载并非如此,可真是冤枉了刘皇后。狸猫换太子历史还原根据历史记载,一代贤君宋仁宗确实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而这位李氏是跟随刘娥入宫,并为刘娥侍女。当时真宗非常宠爱美貌大方又懂得礼数的刘娥,想立她为皇后,可毕竟刘娥出身卑微,也无子嗣,就想出了「”借腹生子”的...,

随机推荐

  1. 漆器鉴赏秘要

    漆器鉴赏秘要一、中国古代漆器源流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西汉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描漆包括用漆调色描绘及用油调色描绘的漆器。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层朱漆积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代是点螺漆器的盛期,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

  2. 英国人的疯狂喝茶演化史,打仗都不忘喝茶

    茶叶初遇英王室1662年5月的一天,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国王若昂四世的女儿,布拉干萨的凯瑟琳举行了婚礼。凯瑟琳查理二世同意这门亲事的重要原因是嫁妆丰厚,葡萄牙王室答应的数额是50万英镑。这还只是官方统计数字,实际低估了进入英国的茶叶总数,因为还有大量的茶叶是通过走私流入英国的。往后的一百多年过去,英国人打了更多的仗,也喝了更多的茶。

  3. 为什么 ... 偏爱徐惠,却不喜欢同样的武则天呢

    徐惠年纪和武则天相仿,进宫时也和武则天一样同为才人,正五品级,同样在...身边十二年的时间里从才人进封到婕妤再到充容(正三品),远高于武则天。...为什么喜欢徐惠,不爱武则天?>在...的眼里徐惠更适合当一个值得爱的伴侣,武则天更像一只“宠物”偶尔都弄罢了,连喜欢都算不上。

  4. 秦始皇前的六代秦王,一生巅峰都是哪一战,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

    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有这样的句子,「”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其意是说始皇帝嬴政,将六世秦王积累下来的霸业更进一步,终于将秦国变成了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所谓六世,是指自秦孝公以来的六位秦王,他们谨守商君之法,推动秦国这辆战车缓步前进,通过一场场血战、一次次大胜对诸侯各国不断地鲸吞蚕食,使

  5. 失误

    “当然是真的,”儿子说:“我本来想打中他的鼻子。”

  6. 汪曾祺的主要作品 汪曾祺名言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汪曾祺>汪曾祺的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汪曾祺名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7.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亲口对念佛人的开示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亲口对念佛人的开示昙鉴。生平有丝毫的善行,必定回向西方,誓愿往生净土亲见阿弥陀佛。净土传)自觉于是在佛前发愿,期愿仰承阿弥陀佛的圣力,早日往生净土。当天夜里三更,见到两道金光,其中有阿弥陀佛从金色光明中下降,观音、势至两大士在左右随侍。年二十七岁,病危,因而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并在房屋中供奉阿弥陀佛圣像,高声唱念佛名。

  8. 福业相等,方为夫妻

    《分别功德论》谈到,舍卫城有一对夫妻,夫妇二人都恭敬、信仰三宝。从这个公案就能看到:能够作为夫妻的,都是男女双方福德、业力相等,才能作为夫妇。可见一般传统社会讲这个妇女以她丈夫为荣,那一个女人能够嫁一个富贵的丈夫,或者只是嫁一个贫贱的丈夫,这完全还是自己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不是偶然的。都不要到外面追求,你把自己的福德修好了,自然感得跟自己“福业相等”的人,来作“夫妇”。

  9. 对待奖金和纪律

    两个文学爱好者在一起谈论。

  10. 中日 ... 争端到底因何而起?

    中日...列屿问题为什么现在会逐步升级,其原因何在?近来,日本单方面强化对...列屿的错误言行和措施并引发其升级的原因,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换言之,中日两国领导人同意就...列屿问题予以搁置。此后,日本...也是以此“搁置争议”方针处理...列屿问题的。中日...争端会走向何方?当前,由日本单方面引发及激化的...列屿问题仍在持续,包括日方仍将举行所谓的登钓调查、推动国有化进程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