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什么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董仲舒走到了历史的前沿

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接着董仲舒走到了历史的前沿,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让汉武帝觉得找到了治国的法宝。董仲舒30岁时,已成为对《春秋》深有研究的大学者。这一个时期,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已然形成。汉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对策,感到十分惊奇,他终于发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思想基础。>>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的统治是有利的,但是对于中国的文明发展来说,在以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李固挡不住汉朝的衰败

李固为国为民,一身正气,对梁冀的倒行逆施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斗争。>>临刑前,李固给胡广、赵戒写信说:“我李固受国厚恩,因此竭尽全力,不顾生死,要匡扶王室,使汉朝重新兴旺。不料梁冀称霸朝纲,你们一味顺从他,以吉为凶,以成为败,汉朝的衰弱就要从此开始了。公等受国厚禄,却不知扶助国家,会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我虽身死,却得了大义,虽死无憾。”东汉进一步走向了衰败。

王莽复古改制遭灭亡

王莽做了皇帝,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变法。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王田,奴婢”政策。这项政策是王莽改制中的最主要的政策。王莽共改革币制五次。而王莽的“王田”政策则是要彻底废除土地私有制,收土地归国有,恢复所说的西周的井田制。这项政策的废除,标志着王莽改制已基本上失败了。一再改变币制,使币制混乱,大批的人民破产。

曹操的宦官祖父曹腾是怎样的人?

>>>曹家的兴盛,来自于曹操的爷爷大宦官曹腾。曹腾担任的大长秋品秩为二千石,与外朝的九卿相同,正部长级别,供职于太后的长乐宫,在所有宦官中这是最高职务。事实上,作为主要的政治同盟,曹操是梁冀在宦官队伍中的代言人。曹腾扶持这些人,一方面落得为国举荐英才的美名,同时也是为自己以及后代子孙们铺路。后来曹操能以文职人员的身份直接进入军界,担任重要军职,很有可能就是得到了他们的相助。

第三节 是无为还是有为

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相反,吴楚等七国为了各自的私利,驱使百姓,挑起战火,犯上作乱,破坏安定,再加上勾结匈奴,更为广大人民所厌恶,所以遭到国内从上到下的反对。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

第一节 梁王刘武最得宠

>>梁王刘武是汉文帝次子,与其兄汉景帝同母。文帝即位后,封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胜为粱王。第二年,刘武被改封准阳王,十年后,梁王刘胜去世。文帝十二年,文帝听从贾谊的建议,又改封刘武为梁王,因此,从做代王算起,刘武在做梁王前已有十一年的国王经历了。在太后的纵容下,梁王也就更加有恃无恐了。袁盎等人说,太后的意思是要立梁王为皇太子。

第二节 郁郁而死的梁王

梁王听说之所以不立自己为太子是因为袁盎等人的劝阻,十分恼怒。田叔等人在梁国查明了情况回来后,烧掉了所录的全部供词,空着手来见景帝。景帝的怒气稍消后,梁王上书请求朝觐。景帝对此非常惊恐,而梁王这时脖子上挂着斧头突然出现在皇宫外请罪,太后、景帝见他无事,喜出望外,于是母子三人又和好了。汉景帝命令梁王的随从官员全都进入关内。梁王回国后,闷闷不乐,不久积郁而死。然而,他到最后却落得个郁闷而死的下场。

第三节 七国之乱被平定

当初,齐都城被困万分紧急之时,齐王曾暗中与三个王国联络,准备参与叛乱,但盟约未定;此时,正逢路中大夫从汉朝廷归来,带来吴、楚兵败的消息,齐王的大臣们又劝他不能向三国叛军投降。正好遇上汉将栾布、平阳侯曹襄等率领军队抵达齐国,打败了三国的军队,临淄之围得以解除。齐王与三国密谋勾结的事泄露出去,汉军将领就准备调集军队攻打齐国。因此,济北王才能够不被处以刑法,被改封到淄川国为王。

第三节 晁错蒙冤而死去

在同一房间,晁错同时面对他的两个仇人,实属罕见。第一位仇人是窦婴,窦婴反对晁错削藩,两人结怨。只要刘启斩晁错,无论吴楚联军是否退去,袁盎都是刘启身边的红人。倘若晁错与袁盎能联手,对大汉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晁错大逆不道,为臣无礼,为人不义,该当腰斩,灭族,弃尸闹事。群臣弹劾晁错,晁错却毫不知情。这是一场被告缺场的审判,这是一场皇帝默然的审判,罪犯晁错不知道自己将死。

第一节 吴王带头来造反

权利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用的不好,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害。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有在国内征收赋税的权力。王国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吴王刘濞是“七国之乱”祸首。吴太子在博戏过程中与太子争棋路,行为不恭。应高返归吴国,向吴王汇报了结交的事情,吴王亲自到胶西国与刘印当面约定。胶西王不听,于是派使者与齐王、淄川玉、胶东王、济南王约定共同举事,诸侯王们都答应出兵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