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请君入瓮

公元前133年6月的一天,有一个名叫聂壹的商人到了军臣单于的帐前。但是,毕竟大汉重镇,汉军把守甚严,一来下手的机会没有显现,二来还有破坏“和亲”的罪名……>>写到这里,不用胡宁多解释,我相信读者朋友们一定知道这是一个计,结合这篇小文的篇名,肯定会明白这一计就叫:请君入瓮。>>是的,聂壹的任务,就是请君入瓮。他的目的,当然是要把军臣单于请到马邑来,然后关门打狗。但是军臣单于叫停了。

第五章 君无戏言

君无戏言,是的一句话。可姬诵年仅13岁,乳臭未干,于国家大事的确无力担当,社稷初建,政权未稳,不得已,由其叔周公旦辅政。进入西周后,玉圭成为朝廷祭祀的一种礼器,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周公慎重地点头:君无戏言。“君无戏言”也登上了台面,当天子的,是没有权力开玩笑的,说过的话,许过的愿,一定得兑现,这是诚信。>>一句戏言,他就得到一方封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而且,还君无戏言,这个可是老祖宗规定了的。

第二章 男女关系

自古以来,男女关系都是问题。N多的候选人,刚刚报了竞选总统的那个名,在还没有和对手真正博弈之前,男女暧昧关系的曝光,其直接的后果,就是灰溜溜地回家。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他们是还没有开仗,便在男女关系的阴影下,黯然神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法国人斯特劳斯—卡恩,就在我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刚好踩了那个男女关系的西瓜皮,全世界即刻沸腾。

第二节 无为而治源出有苦

正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文帝找到了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虽然这不是让文帝产生“无为而治”的主要思想源泉,但对他的影响是可以看出来的。大统一六国之后,政治上采取高压政策,事实上,这是实施无为而治的行为上的错误。中国历史上,真正被称为“无为而治”时代的,就是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这就是汉朝初年无为而治思想形成全方位影响力的原因。这个故事很能说明皇帝与官僚之间形成了统一的无为而治思想。

第四节 诸侯尽数出长安

>>上台第二年,文帝即下一道圣旨,打算将所有侯王赶出长安城,既是出于自身政治利益考虑,也是出于对百姓的仁爱。文帝肯定了他将军功列侯全部请出京城的计划,经过商议,贾谊还提出一条辅助政策,即将诸侯王王国内的列侯封邑迁至中央直属州郡。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诛吕政变”的一幕,文帝将列侯封邑从诸侯王王国内迁至中央直辖州郡,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

第四节 刘氏又回来了

事实上,这就是当年建立的政治体系造成了,它依然是刘氏家族的一次不可预测性的胜利。因此,萧何被推举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刘邦任命他为丞相。曹参可谓是军中第一,因萧何谋略过人,才被刘邦列为第二功臣。周勃等人看到,如果再不对吕氏家族动手,国家的未来将很难想象,刘氏家族的未来更是扑朔迷离。这一变,让吕氏家族彻底被军功大臣清除,周勃成为刘氏江山的又一大功臣。

第五节 不回江东 项羽大义

乱军中,很少有人能看出项羽的面貌,大家只顾着冲杀。项羽一马当先,率领将士拼命突围。这不是项羽的失败,更不是刘邦的胜利,而是上天的安排。此时,这种宿命论能让项羽挽回一点自尊,但想挽回大局,几乎不可能。由于一员战将未损,项羽很是高兴,认为这是一次小小的胜利。项羽知道,这次突围只是短暂的胜利,根本没有彻底摆脱敌人的围剿。清点人数之后,项羽发现28名将士中还剩26名,只损失了2名,而敌人则被斩杀了上百人。

第四节 美妙的歌声 一个英雄的末路

没想到的是,他拼死杀出一条路,走了一到百米,又有以批汉军冲杀上来,将项羽等人团团围住,于是又杀成一团。随着楚军军心的渐渐瓦解,项羽越来越感到形势的严峻程度。>>这歌声一时盖过了外面楚歌的声音,但这却让虞姬更加悲伤,她站在项羽面前,泣不成声。这感人的一幕,成为后人艺术创造中最经典的画面。这既是上天的安排,也是一种命运的妥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霍光辅政始末――从临终受命到霍氏灭族

对此,由于诸多原因,生前毫无反思,临终又所托非人,秦王朝终至二世而亡。当即令侍臣草诏,翌日颁出,立刘弗陵为皇太子,进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与丞相、御史一同辅政。昭帝年方八岁,当然不能亲政,所以无论大小事件,均归霍光等主持处理。霍光作为顾命大臣领袖,兼尚书事。在昭帝即位的这一年,霍光辅政,把国家大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霍光等奉昭帝即位,随即颁示诸侯王玺书,通报大丧。

略论汉代女性与经济

从桑园到蚕房,从纺车到织机,到处都是女性忙碌的身影,她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纺织业是汉代民间分布最广的家庭手工业,亦是家庭经济的一大支柱,家庭成员的衣服开销,国家租赋的交纳都赖于此。可以看出,汉代女性在商业领域的活动是十分活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