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元代 八宝人物纹镜

[专家点评]元代八宝人物纹镜元代八宝人物镜直径8.6厘米,重150克。镜子为圆形,立缘,银锭式钮。装饰人物、八宝、飞雁、花果等。纹饰呈高浮雕式,清晰精美,镜面光洁鉴人,呈黄黑色,保存完好。

[专家点评] 清 白玉交结四方璧

[专家点评]清白玉交结四方璧清白玉交结四方璧直径5.5厘米,厚0.4厘米。器物用优质新疆和田白玉...,玉质莹润细腻。玉璧以减地法将四条相互缠绕的龙隐起;龙纹以剪纸样式出现。玉璧双面工,图案一致。此类玉璧古时多用作配饰,寓意广游天下,结交四方。

[专家点评] 近现代于右任 行楷五言对联

[专家点评]近现代于右任行楷五言对联此联为于右任的“行楷五言对联”,纵244厘米,横60厘米x2。藏于陕西省文史研究馆。世人皆知于先生工楷书、行书和草书,而此联是目前大陆仅见的一副丈二对开的行楷五言对联。“和风飞清响,好鸟鸣高枝。”此联写得正气淋漓、潇洒不凡,雄浑奇伟、开张健拔,表现了一种大丈夫气概,如堂堂之鼓、正正之旗。

[专家点评] 近现代齐白石 鳞桥烟柳图

[专家点评]近现代齐白石鳞桥烟柳图此图为齐白石的“鳞桥烟柳图”。雾带掩映垂柳宛如薄纱,像这种巧妙的构想足见齐白石思维卓绝之处。1902年至1909年的7年中,齐白石自谓五出五归,游历了西安、北京、南昌、桂林、广州、钦州、香港、上海、苏州等地,足迹遍布南北。齐白石初学山水从《芥子园画谱》起步,成熟期的山水画多依据写生稿加工而成,与当时流行的图式相距甚远,也不像传统文人山水画有那么多的套式寓意和讲究用笔的程式。

[专家点评] 战国 蛇衔蛙形铜马饰

[专家点评]战国蛇衔蛙形铜马饰此件战国铜马饰长20厘米,宽5.7厘米,系当卢,范铸,表面磨光。蛙体甚胖,双目突鼓,前肢撑立,后肢收屈分别衔于互相纠结的双蛇之口。蛇腮肥大,头呈三角形,类似蝮蛇发怒时两腮膨大状。蛙背和蛙眼均镶嵌绿松石。此当卢造型写实,形象生动,是战国时期北方草原民族青铜工艺的杰作。蛇衔蛙这种自然界常见而又令人生畏的题材,从上古起就被采用,到春秋战国时在祭冥器上多见。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灵芝衣架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灵芝衣架这只明代的黄花梨灵芝衣架,高162厘米,宽141.5厘米,深33.5厘米。衣架以厚木两方作墩子,上植两根圆柱形立柱。两立柱间有横枨相连,上部两横枨间为透雕几何纹格子,下部亦有横枨两根相连,两根横枨间又被两条竖枨分成三部,内有透雕嵌板3块。最上端是搭脑,两端出头为灵芝纹。几何纹格子下有牙条支撑,为灵芝形牙条。

[专家点评] 清嘉庆 景德镇窑青花双索耳尊

[专家点评]清嘉庆景德镇窑青花双索耳尊这件嘉庆青花尊,高29.7厘米,腹径19.8厘米。洗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肩部饰双索耳。这种技法通常称为“淡描青花”。淡描青花绘画技法始于明代,清代康、雍、乾三朝和嘉庆、道光两朝均十分流行。此尊青花发色显著不同于乾隆朝,白釉地夹灰泛青,所绘花卉、花蕊较为细腻,器物造型较乾隆朝匀称。

[专家点评] 唐李邕 灵岩寺颂并序碑

[专家点评]唐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此为唐李邕的“灵岩寺颂并序”碑。此碑在史书上多有著录,最早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该列有李邕书碑17通。碑文前半部分为序,以散文的形式记叙了灵岩寺自晋法定禅师建寺至唐开元年间立碑时的兴废。体现了李邕行书书法笔力遒劲舒展、险峭爽朗的特点。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人。因官至北海郡太守,故又被称为“李北海”。

[专家点评] 清汤禄名 仕女图

[专家点评]清汤禄名仕女图此为汤禄名的工笔《仕女图》,绢本设色,团扇,纵25.5厘米,横27.3厘米。此画一依杏赏花之娇弱佳人,画右题记:“云衢三兄大人教政,弟汤禄名”,下钤名章。汤禄名,字乐民,祖籍江苏常州,1804年生于南京,1874年卒于南京。禄名自幼承父志,学宋代李公麟笔法,擅长工笔人物、山水、花卉、尤工仕女。作品有《明月种树图》《汤禄名人物图册》等。

[专家点评] 秦 秦笔

[专家点评]秦秦笔秦笔共有三支,连同砚台、墨等其他文具出土于著名的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笔杆为竹质,上端削尖,下端略粗并镂空做成笔腔,以容纳笔毫。有两支笔出土时笔杆插在笔套里,笔套以细竹管制成,中部镂空,以便取笔。其中一支笔的两端各有一骨箍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