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 紫檀五开光坐墩 [专家点评]清紫檀五开光坐墩清紫檀五开光坐墩坐墩面径34、腹径42、高48厘米,成对之一。此坐墩造型较粗硕,但鼓钉小而密,面心瘿木装板,采用落堂踩鼓法,予人意趣较晚的感觉。其...年代不早于清前期。
[专家点评] 清祁石 梅竹砚屏 [专家点评]清祁石梅竹砚屏清祁石梅竹砚屏高24.3厘米(不连座),宽18.8厘米,厚1.5厘米。此砚屏利用石质不同的色彩层理,俏色雕出梅、竹、鸣禽等,色调十分自然,巧夺天工。屏坐为古币式,正是巧妙地利用布币作为四足。
[专家点评] 战国滇国 蛇形网状器 [专家点评]战国滇国蛇形网状器战国滇国蛇形网状器高26.5厘米,宽32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现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器主体造型为一蛇,蛇首高昂,眼睛圆睁,张牙露齿,凶相毕露,蛇腹弯曲,蛇尾翘起形成一原形銎;蛇腹下凹部焊接一个网兜。此器造型生动,构思新颖,蛇棱角分明,立体效果突出。
[专家点评] 史前 冠形器 [专家点评]史前冠形器史前冠形器(细部)史前冠形器高5.8厘米,上宽7.7厘米,厚0.3厘米。玉器为青白色,具有透光性,扁平,上宽下窄。上端中部有尖顶凸起,作华盖状。两侧近下端处呈凹弧内收,下端锯割出扁榫,榫上有三个等距的小透孔。神人头戴羽冠,眼、鼻、嘴俱全,并显露张开的双臂。其下为兽面,双眼为重圈,有椭圆形眼睑,宽鼻,阔嘴,一对獠牙外伸。此器出土时,扁榫部位有朱砂痕迹,并与木质纤维朽痕相连。
[专家点评] 明李流芳 山村读书图 [专家点评]明李流芳山村读书图此为明李流芳的“山村读书图”,现存安徽省博物馆。在明末艺坛上,安徽李流芳,名重一时。“山村读书图”是李流芳去世前一年所作,是一幅很有自然气息和颇见功力的晚年精心之作,已有三百六十年历史了。“山村读书图”为重墨淡彩纸本中堂,取景清新,用笔秀挺。远如峰峦重叠,山石线条刚直挺劲。李流芳歙县人,字长蘅、号檀园。著有《檀园集》等。
[专家点评] 明王铎 临王凝之书 [专家点评]明王铎临王凝之书此为明王铎的“临王凝之书”。王铎于阁帖用功甚勤,尤对晋人倍加关注,除二王外,其他书法家亦加以临摹、学习,此临王凝之书,写的十分用心,此帖许多笔画顿挫、提按十分清楚。个别字还是楷法,如“隐”、“安”、“思”等字,可知王铎临此帖时行笔是较缓的,一笔不苟地书写。款书小楷古雅,十分耐看,艺术水准极高。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孟津(今河南)人。
[专家点评] 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双系扁瓶 [专家点评]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双系扁瓶这件永乐青花双系扁瓶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此壶又称卧壶,一面鼓腹,腹中有脐形凸起,一面砂底无釉,中心下凹成脐。小口,直颈,带盖,肩两侧各有一圆环形系,通体青花绘画纹饰,盖顶为条形花瓣,盖墙处绘折枝花卉,颈部上层缠枝花边饰一周,下层为海浪纹饰。此瓶造型奇特,系受当时西亚文化影响的结果,青花呈色浓艳青翠,用进口青料绘制而成。
[专家点评] 西汉 木雕伎乐俑 [专家点评]西汉木雕伎乐俑西汉木雕伎乐俑(侧面)俑高37厘米,圆肩宽胸,双腿跪坐,身穿广袖黄色衣,双手手心向外,双脚露在衣外。眉开鼻挺,目光下敛,嘴角稍稍内敛,含有一丝笑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中国俑的特点即在于塑造出的形象富含生活的脉脉温情与动势的“瞬间性”。这尊木俑,虽然只是“侧面”与“正身”,但则是活脱脱的现实一景,它生动、自然。它的人间性超越了另类艺术作品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距离感。
[专家点评] 明董其昌 书画合册(绘画一) [专家点评]明董其昌书画合册(绘画一)明董其昌书画合册(绘画二)明董其昌书画合册(绘画三)明董其昌书画合册(绘画四)明董其昌书画合册(绘画五)明董其昌书画合册(绘画六)《董其昌书画合册》共六开十二帧,书画各半,纵25.6厘米,横16厘米。绘画六帧,五幅水墨,一幅设色,绢本。仿倪云林一画署“玄宰”,钤一“昌”字朱文印。另有收藏章数枚。此合册原为周培源先生藏,现藏无锡市博物馆。
[专家点评] 明董其昌 书画合册(行书一) [专家点评]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一)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二)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三)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四)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五)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六)这是董其昌的“书画合册”行书三。董氏书法善用中锋与侧锋组合,中锋厚实,侧则爽利、劲健,精神外露,只有两者结合的好,才能相得益彰。此诗书写蘸三次墨一目了然,墨色湿枯过度自然,充分显示了董氏书写时的从容不迫与自信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