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 乌木与大理石制万历柜一对

[专家点评]清乌木与大理石制万历柜一对这一对清代乌木与大理石制万历柜,长66.7公分、宽53.3公分、高172公分。四根立柱以棕角榫与柜顶边框接合,长榫出透榫。柜身上层有一亮格,三面设弧形优美沿边起线的壶门式券口,后背嵌入一块纹理如山景之大理石板。两扇三抹柜门为格角榫攒边框,各分段嵌入三块大理石板,门间有一活动式闩杆。柜内有两具抽屉,活动式格板一层和柜膛加屉板。边框,立柱,牙条为乌木,柜帮为彰木胎髹黑漆。

[专家点评] 新石器 四节玉琮

[专家点评]新石器四节玉琮此四节玉琮出土于金沙遗址。器呈方柱体,外方内圆,中空,分四节,每节刻划九道平行直线纹,三道为一组,平行直线纹平直而规整,线条纤细而流畅。该器通体打磨光洁,内璧异常光滑平整,未见使用痕迹。此件玉琮在形式上区别于以往所出的三代玉琮。

[专家点评] 清嘉庆 景德镇窑粉彩兽耳瓶

[专家点评]清嘉庆景德镇窑粉彩兽耳瓶清嘉庆景德镇窑粉彩兽耳瓶(底)这件嘉庆粉彩兽耳瓶,高18.6厘米,腹径9.3厘米。其圈足足端圆润光滑,足墙不斜削,釉与胎相接处不再用护胎釉,这是区别乾隆瓷器与嘉庆瓷器的要点之一。而且嘉庆朝松绿釉粉质感比乾隆朝强,色深而不匀。所书款识中,嘉庆之“庆”字中的“心”写成如意形,“年”、“制”二字的特征仍如乾隆官窑款。

[专家点评] 战国 虎噬牛铜啄

[专家点评]战国虎噬牛铜啄虎噬牛铜啄是战国时期云南边地少数民族使用的武器。高25.3厘米,出土于江川李家山。这只铜啄的刺细长,刺锋平齐,刺后有段网纹、蛇纹等图案。圆形銎,銎部装饰圆雕虎噬牛的形象。犍牛也不示弱,临危不惧,全身运力,伺机反攻,整个战斗的胜负尚难预料。展示了战斗的恐怖,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也显示了战士在战斗中不畏强敌的精神。

[专家点评] 元 银镜架

[专家点评]元银镜架元代银镜架,通高32.8厘米,宽17.8厘米,于1996年江苏苏州南郊吴门桥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镜架折合式,分为前后两个支架,结构略似交杌。后架上部镂雕凤凰戏牡丹纹,框沿为如意式,顶端立雕流云葵花。中部分为三组,中雕团龙,左右二组对称,如窗式,透雕牡丹,四角有柿蒂形镂空。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攒门万字纹围子罗汉床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攒门万字纹围子罗汉床这件明黄花梨攒门万字纹围子罗汉床,长206.5厘米、宽90.9厘米、高79.1厘米、座高47.3厘米。床座为标准格角攒边,下有四根支承穿带二端出榫纳入大边。束腰与直牙条格肩接合方材直腿足,牙子沿边踩委角线延续边接至腿足一气呵成。长牙条内有一枚穿销贯上床座大边用以加强稳固性。方材直腿足至底端内缩成方形矮足承。活动式的正面与侧面围子用短材攒接成万字图案。

[专家点评] 清乾隆 象牙管红木斗羊毫提笔

[专家点评]清乾隆象牙管红木斗羊毫提笔这套清代乾隆象牙管红木斗羊毫提笔毛笔,大者长30.5厘米、中者长29.5厘米、小者长28厘米。笔管为象牙,红木制笔斗,羊须为笔毫,笔管上刻楷书“万寿无疆”,“万福攸同”、“万国来朝”颂词,明李诩《戒庵漫记》载:“天子御用笔,至夏秋用象牙”。提笔为书写匾额大字用笔。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专家点评] 汉 玉高脚杯

[专家点评]汉玉高脚杯这件在咸阳秦都区马泉乡大泉村“大泉汉墓”出土的玉高脚杯,高13.7厘米,口径6厘米。出土时残破,修复后完整。玉呈浅黄色,局部有乳白色,黑蓝色相间。质地光滑细腻,形状如杯状,平唇,简形腹,腹下有柄,柄下为中空的盘足,底为实心喇叭状。据最新的考古资料证明,汉代高脚杯目前全国仅发现两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西汉初期墓曾出土一件,与咸阳马泉所出的高柄相差无几。

[专家点评] 清余珪 俞理初像

[专家点评]清余珪俞理初像这是清代余珪的“俞理初像”,无款,有程鸿诒题:“咸丰二年,怀方兄曰:‘余君友桐,追貌遗像’”。怀方为俞理初次子,名樊颖,从这层关系上,可以想见这幅画像是画的传神的。画中人物头形呈倒三角形,形象古拙,应是俞理初的特征。俞理初即俞正燮,字理初。余珪,一名汝珪、友桐。清道、咸年间安徽黟县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皆能,人物画中又工...,此“俞理初像”即为...,...又称容像。

[专家点评] 近现代吴昌硕 行书联

[专家点评]近现代吴昌硕行书联近日读陈巨来先生遗作《吴昌硕轶事》,其中写道:“……先外舅又特提出求昌老需作行草书之。殊不知昌老生平从不作行书联者,故第三日写就送来仍为篆书”。吴昌硕从不作行书联不知何据?此帧送王一亭的“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即是行书,另外,《中国书法全集》“吴昌硕卷”中也有数幅行书、行草联。吴昌硕原名俊,又字俊卿,字仓石,后改字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