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 竹雕滚马图笔筒 [专家点评]清竹雕滚马图笔筒清竹雕滚马图笔筒,王易制,高13.9厘米,口径10.1厘米,底径10厘米。笔筒圆形,有三矮足。外壁减地浮雕一马翻滚仰卧,奋鬣昂首,前足左曲,后足蹈空。此滚马图题材笔筒并非孤例,清初竹刻大家吴之璠亦有滚马图笔筒传世。而人物、骏马的神态刻划,吴作均更胜一筹。然而,此笔筒将浮雕与阳刻结合,增加了器表的变化,刀法亦工整流利,在流传至今的清代嘉定派竹刻中亦不失为优秀之作。
[专家点评] 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口沿)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里内)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足)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高10.2厘米,口径13.3厘米。板沿口、束颈、丰肩、圆鼓腹、下承分档三足。满施青釉,釉面有串烟,釉层清澈晶莹,为石灰釉。鬲式炉为礼器之变异形态,南宋龙泉窑、官窑多见,藏家珍之。
[专家点评] 元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 [专家点评]元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元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通高35.7厘米。李铁拐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光秃的前额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时期雕刻和绘画中罗汉的主要特点。而明清时期用各种质地材料雕刻的李铁拐更是形态各异。此作品的作者以圆雕技法,以无须罗汉为本刻制出李铁拐像,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准确和肌肉的质感,对李铁拐的神情刻画极其细腻。
[专家点评] 清 象牙雕山水人物图笔筒 [专家点评]清象牙雕山水人物图笔筒象牙雕山水人物图笔筒,高14.6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11.5厘米。笔筒用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一高冠博带手捧牙笏的官员,款步徐行,前面小童提灯引路,后面侍从掌扇相随。笔筒背面雕一青年,牵马执鞭欲行,旁立老者拄杖,似在谆谆叮嘱。两图连续,表达了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即可平步青云的主题。此器采用浅浮雕技法,其造型、刀法、纹饰乃至细节刻画都具有明代象牙雕刻工艺的典型风格。
[专家点评] 西周早期 壶 [专家点评]西周早期壶壶铭文西周早期壶通高58厘米。通体文饰十分精美。盖饰一周对称的凤鸟纹,回首垂冠,昂首站立。颈装饰凤鸟与盖相同,鸟尾分离部分下卷。腹装饰十字带纹,带上装饰蝉纹,带状稍突出。圈足装饰窃曲纹间以圆目纹。此器盖与口内均有铭文,共24个字。
[专家点评] 清 薄意雕香山九老图田黄随形章 [专家点评]清薄意雕香山九老图田黄随形章清薄意雕香山九老图田黄随形章,中国嘉德2001年秋季拍卖会拍卖。田黄色泽纯正,温润细腻,包浆润泽。随形取材,以薄意雕法雕刻香山九老图,构图层次清晰,雕刻细腻精湛。印面篆书阳文刻“云盖秋松幽洞近,水穿危石乱山深”诗句,布局严谨,雕刻技法精湛。
[专家点评] 明孙艾 蚕桑图 [专家点评]明孙艾蚕桑图明孙艾蚕桑图,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65.7厘米,横29.4厘米。描绘的桑叶和成蚕,仅一枝树叶三条成蚕而已。画家着意描写能给人类衣被的木棉和蚕桑,寄予了对大自然的这一特殊造物以深情。此图在表现技法上,用笔精细,非主观独造,是由写生而来,用色淡雅,别具一格。正像沈周题款云:“生纸写生,前人亦少为之,甚得舜举天机流动之妙。”
[专家点评] 宋米芾 行书蜀素帖 [专家点评]宋米芾行书蜀素帖《蜀素贴》书于元祐戊辰,录自咏诗八首,旧题《诸体诗》,以“拟古”为首。又称《拟古诗贴》,墨迹卷,书于产自四川织有乌丝栏的素绢上,故名之。高八寸,横八尺余,七十一行,五百五十六字,现藏台湾省省。书法清健,结构潇洒,落笔处绝无垂珠滴露。明董其昌跋其“如狮子提象,以全力赴之,为生平杰作”。效李北海而有自家本色。且落笔爽利笔笔清楚,可谓米字的入门范本。
[专家点评] 宋米芾 蜀素帖七 [专家点评]宋米芾蜀素帖七大宋庆历四年,有一个名叫林希的人得到一卷川中所织的绫素,藏于家中二十余年,后将它装裱成空白卷,题记于卷末,说虚前幅的原因是为了俟善书者挥毫。米芾为他书写了“拟古诗”六首,这便是著名的《蜀素帖》。米芾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特征,的确在此卷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专家点评] 清陈卓 玉兰富贵图 [专家点评]清陈卓玉兰富贵图玉兰富贵图(细部)玉兰富贵图(细部)清陈卓玉兰富贵图,纸本金笺设色,青岛博物馆藏。此图画玉兰、牡丹花开,画派以奇石牡丹为中心,上有玉兰、海棠,下有无名花草,玉兰枝上歇栖两只雀儿,相互啼鸣。此画双勾作玉兰花鸟,以“没骨法”点绘海棠,用青绿晕染池边花草,淡墨轻写池水清漪。笔法精工谨严而无繁缛板滞之嫌,画牡丹取“富贵”之意,传达出的却是“鸟语花香”的春天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