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 梁同书 行书屏“醉后”

[专家点评]清梁同书行书屏“醉后”行书屏“醉后”(款印)疏松修竹梁山舟梁同书,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九十三岁卒。《履园丛话》对梁同书一生的评价是,“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由此可见其生活之从容闲雅,也无怪乎其书法有一种“疏松秀竹”之美了。

[专家点评] 林壑幽深

[专家点评]林壑幽深款厚而能秀张若澄张若澄,自号龙眠山樵,花庐主人,安徽桐城人,其父为相国张廷玉,其兄为尚书张若霭,亦皆通书画。张若澄为乾隆十年进士,官至宫廷内阁侍读学士,工山水,花卉、翎毛皆善。张若澄终身供奉清廷,绘画属于正统派,与在野诸派相比,自然不可率意随兴而为,但从其作品中,我们亦不难看到笔墨求变的痕迹,以及崇尚自然的心性流露。

[专家点评] 宋 大插手砚

[专家点评]宋大插手砚北宋歙石大插手砚(底足)歙州旧坑石琢制,石色青灰微绿。金、银星、眉子细罗纹,质坚密细润。砚琢制规矩,砚面大于下部,高足内斜,墨池深广,落潮处丰满呈弧状。歙州旧坑石十分难得,通常石材较小,如此之大的大插手砚在旧歙州砚中并不多见。插手砚亦称抄手砚,携带方便,实用简单,符合宋人的审美品味,因此在宋代很流行。明代亦有仿制此类抄手砚的,但大多以端石制成。

[专家点评] 元影青“墙头马上”故事高脚杯

后来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赵自强先生和其他一些专家都来看过,确认这是一件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器。元代青白瓷器存世不多,因为当时已大量采用枢府釉器以及青花瓷器,青白瓷产量相对减少,同时因为青白瓷器壁较薄易碎而难以保存,因此这件青白瓷元曲故事图高足杯应是极其难得的珍品了。

[专家点评] 五代耀州窑系六出花口大碗

[专家点评]五代耀州窑系六出花口大碗底足前一阶段社会上广为流传,说五代时陕西铜川黄堡窑烧制的青瓷就是中国历史上失传已久的“柴窑”,也有不少专家专门撰写文章就此进行论证。目前大家能够见到的五代耀州窑青瓷大多属于这一种较为粗糙的日用具。耀州窑是一个庞大的窑系,北宋时陕西、山西、河南都有烧制耀州窑式青瓷的窑口,其中最为相似的应属河南新安城关窑和严和店窑。

[专家点评] 明 刻渔人得利乳钉纹挂牌

[专家点评]明刻渔人得利乳钉纹挂牌在中国历史上,明代的商业是非常发达的,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早明作工严谨而精美;中期趋向简略,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玉件小巧玲珑,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种和作工;晚期更是绚丽多彩,玉器数量激增,特别是仿古玉器大量流行。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时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错发展的形势。整块玉器雕工精细,手法纯熟,线条流畅,应是苏州一带的玉做件。

[专家点评] 清 太平一统万年清墨

[专家点评]清太平一统万年清墨早在商周以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墨于书写。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墨块,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墨。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休、夥、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制墨业形成了“家传户习”的盛况,自此,墨便统称“徽墨”。明清两代迄今,全国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程、方不仅所制之墨被誉为“前无古人之佳作”,还分别著有《墨苑》、《墨谱》传世。

[专家点评] 晋侯盨

[专家点评]晋侯盨铭文细部盨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流行时间较短,故出土不常见。它是一种日用具,通常用于乘放五谷之类的食物的。最大的特点是器盖可以取下倒置成为另外一件乘食器。该器为山西曲沃北赵村晋候墓地1号墓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盖顶饰两头龙纹,盖缘及口沿饰鳞纹,余饰体纹,器盖同铭3行共24字,记晋侯作盨。根据其铭文推测,这件盨是《史记。晋世家》中所记晋靖侯宜臼所铸,是西周孝夷时期的器物。

[专家点评] 唐越窑青瓷刻莲纹钵

[专家点评]唐越窑青瓷刻莲纹钵俯视底足此缽高约11.2厘米,口沿直径12.3厘米。腹部最大直径约14.5厘米,圈足直径7.3厘米。釉色青中微微泛黄,玻璃质感较强,胎呈灰色,较为粗糙。整个缽形犹如一个...的球体,上部三分之一削去为缽口,故口沿内缩,紧靠口沿外侧有两条相隔2厘米宽的刻划旋纹,腹部刻划一周尖角莲瓣纹。内壁仅底心部位无釉,外壁施釉到近底足处。圈足较宽,外撇,足心突起,此缽造型圆满端庄。

[专家点评] 唐安徽寿州窑黄釉壶

[专家点评]唐安徽寿州窑黄釉壶唐寿州窑黄釉执壶(另面)唐寿州窑黄釉执壶(细部)唐寿州窑黄釉执壶(口沿)唐寿州窑黄釉执壶(底足)此壶整体看来似橄榄形。高约18.5厘米,腹部直径约10.5厘米。其颈如柱,约占全器高度的四分之一,有一短流在腹上近肩处,与流相对的执柄为双柱形。内口沿有釉,腹内腔无釉,外壁近底足约三分之一处露胎无釉,釉下先施白色化妆土。外撇,平底,假圈足。底有三点支烧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