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明末清初 漳窑灰白釉弦纹簋式炉 [专家点评]明末清初漳窑灰白釉弦纹簋式炉明末清初漳窑灰白釉弦纹簋式炉(另面)明末清初漳窑灰白釉弦纹簋式炉(另面)明末清初漳窑灰白釉弦纹簋式炉(另面)明末清初漳窑灰白釉弦纹簋式炉(口沿)明末清初漳窑灰白釉弦纹簋式炉(底部)这件明末清初漳窑灰白釉弦纹簋式炉,高13.6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8.5厘米。腹部饰二道凸起弦纹,纹下饰莲纹,间拍印浅细三组夔龙纹及回纹。釉色莹润,器形纹饰仿古铜器,风格别致。
[专家点评] 东汉晚期 鎏金动物 [专家点评]东汉晚期鎏金动物东汉晚期,鎏金动物,河南省博物馆藏牛高4.8厘米,长7厘米,鹿高8.6厘米,长6.7厘米,象高3.5厘米,长4.2厘米。1974年河南偃师李家村出土,同出共有马一件,牛四件,羊一件,象四件,鹿二个,均为鎏金,出土时置于一酒樽内,此四件作宁立状,各具神态。其中马昂首张口似欲嘶鸣,马身饰勒带及云纹。
[专家点评] 明吴承恩 七言草书律诗 [专家点评]明吴承恩七言草书律诗此为明吴承恩的《七言律诗》,现珍藏于扬州博物馆。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人。晚年致力写作《西游记》声名远扬。工书法,师二王、虞世南,欧阳询,点画丰腴,劲秀俊朗,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七言律诗》扇面为吴承恩三十五岁时作,洒脱俊秀,行草相间,体势开阔。吴承恩流传墨迹罕见,此当是难得佳作。
[专家点评] 元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轴 [专家点评]元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轴此为元柯九思的《清閟阁墨竹图》,纸本。纵132.8厘米、横58.5厘米。观此图画法,拳石皴法浑厚,实源于董巨一派,而墨竹则全法文同。作者以淡墨写干,用笔挺拔圆浑,宛如篆书,竹节两端再复垂墨,不勾节却连属自然。竹叶行笔沉着稳健,一如后人形容他的墨竹“大叶长梢动冕旒”,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再加上劲健的小枝穿插其间,使丛竹于庄重、淳厚之中显示出活脱的生韵。
[专家点评] 清 竹雕荷花蟹臂搁 [专家点评]清竹雕荷花蟹臂搁竹雕荷花蟹臂搁,长23厘米,宽7.8厘米,厚1.2厘米。臂搁以去地浮雕法雕刻荷花螃蟹等为主的池塘小景,浮雕层次多至五六层,展现出似阳实阴、阴中有阳的特殊装饰效果。此臂搁主要以剔地技巧造型,而雕刻则达到阴阳相配虚实相生、凹凸变化精微的境地,纹饰之美与臂搁的深红色泽亦相得益彰。此臂搁显示出艺匠卓越的技巧和作品雅致的格调。
[专家点评] 近现代李可染 暮韵图 [专家点评]近现代李可染暮韵图此为《暮韵图》,1965年作。写牧归途中,牧童爬上路边一棵大树,坐在树杈间悠闲吹箫,斗笠与衣衫挂于另一树上,两只鞋子扔在地上,各分东西;老水牛安详伏地歇息,似乎正在倾听小主人的吹奏,充满乡村情调与牧童怡趣。此图章法洗练,气韵生动,色墨并施,于干湿浓淡中生动再现暮色将临的情景。右下角一个小小的画题,匠心独具,衬托出画面的时间感,犹有无声的韵律感。
[专家点评] 唐薛稷 信行禅师碑拓本 [专家点评]唐薛稷信行禅师碑拓本唐薛稷信行禅师碑拓本,此为唐薛稷的《信行禅师碑》。唐李贞撰文,薛稷书,唐神龙二年八月立。原石久佚,仅有清何绍基旧藏剪裱本,现存1800余字。此碑书法瘦劲妍媚,下开宋徽宗“瘦金书”之先河。此碑明显的汲取理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尤其是竖法的微曲轻勾,纯然是褚书的面目,然于笔的起落间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不失为唐楷佳品。
[专家点评] 西周 车唓 [专家点评]西周车唓西周车唓,长17厘米,口径5.2厘米,外端径2,8厘米。外形呈圆筒状,外端渐收呈委角圆形。近口沿处有对开的2.1x1.1厘米的长方形辖孔,外端中部有对开的o.8xo.6厘米小孔。唓表面饰有三角锯齿纹,阳线方格纹和4组简化的蕉叶纹。
[专家点评] 吴之璠款竹雕对弈图笔筒 [专家点评]吴之璠款竹雕对弈图笔筒吴之璠款竹雕对弈图笔筒,高15.2厘米,口径10.5厘米。笔筒为筒式,下承三矮足。山溪一侧岩石上刻阴文“戊午夏日吴之璠制”行书款。此器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所谓薄地阳文,又称减地浮雕,是一种浅浮雕工艺,可于毫发之隙见微妙起伏。竹刻家吴之璠正是使用此法较早且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史称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专家点评] 清 黄杨木雕观音 [专家点评]清黄杨木雕观音这件清黄杨木雕观音,高23.5厘米,底径6.1厘米。观音长身玉立,赤足,身披天衣,高挽发髻,胸垂璎珞,右手捧经卷,左手拢衣角,身形微侧转,衣袂轻扬,于不经意间显露出神采。其面容安详,微合双目,如入物我两忘之境,澄明一片。人物肌圆骨润,体态呈“S”型,庄严中不失女性的妩媚。衣纹的处理繁复而华丽,将衣衫的质地、垂感等都很好地表现出来,成为此雕像中最精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