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元 龙泉窑黄釉点彩双环耳瓶 敞口、束颈、鼓腹、圈足。施黄釉,仅足端无釉,露灰白胎。器身有规则状褐彩点饰,颈部和腹部分饰两道旋纹,颈侧有耳并挂双环。此种青釉加褐彩装饰原为越窑传统的装饰手段,在西晋越窑器物上就有出现。龙泉窑器...沿用了这种装饰手法,但因龙泉窑以釉色厚重如玉见长,这种装饰使用的较少。目前国内见著图录的龙泉窑点彩仅上海博物馆有两件。此外在日本馆藏有三件,称为“飞青”,并被列为“国之宝”级藏品。
[专家点评] 南宋 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 [专家点评]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足)此盏束口,斜削腹,平底,外部施酱釉,内部酱釉底,窑变花,带剪纸贴梅花。这是吉州窑典型装置之一,装饰技术加工方式已经失传。
[专家点评] 南宋 吉州窑剪纸贴花盏 [专家点评]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底足)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足)此盏束口,斜削腹,平底,外部施黑釉,内部黑釉地,带灰白窑变花,剪纸贴梅花。
[专家点评] 明唐寅 水仙图 [专家点评]明唐寅水仙图此为唐寅的《水仙图》,洒金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唐寅现存扇面作品较多,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要创作题材。此图将三丛水仙置于画面中央,长叶用线顿错有节,气贯始终,水仙花姿态多样,形象逼真。画面兼工带写,设色淡雅,表现水仙妩媚娇嫩、芳香迷人的特点。钤有朱文长方印“唐伯虎诗画印”一方。此件扇面作品有近代画家唐云所书的边款,唐云以诗相和,从诗意中可以见得他对唐寅的敬佩之情。
[专家点评] 清黄慎 草书送汪瞻侯归姑苏诗 [专家点评]清黄慎草书送汪瞻侯归姑苏诗此为黄慎的《送汪瞻侯归姑苏诗》。此草书如疏影横斜,苍藤盘结,长短错落,收放有致,枯润相间,饶有别趣。“从草书入画”是黄慎绘画,成就之本,狂草功力颇厚。黄慎,字恭懋,又字恭寿,福建宁化人。久居扬州,与郑板桥友善,卖画为生。为扬洲八怪之一,时人谓:“书工草法,极古劲之致”,王己山先生称其诗书皆有物外趣。
[专家点评] 西周 联珠纹提梁卣 [专家点评]西周联珠纹提梁卣此器为西周联珠纹提梁卣,2006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通高23厘米,口径11x8.3厘米,重2.25公斤,外形呈扁圆形,弧盖,盖上有花蕾状钮,肩有两半圆钮环与绹索状曲形提梁相连,提梁底环有档销固定提梁。腹扁圆外鼓,圈足外撇。盖上与肩均饰细阳线菱形云雷纹,云雷纹两侧有两周联珠纹,肩上纹饰中间有浮雕兽面,圈足外有两道弦纹。
[专家点评] 商周 夔龙纹璧 [专家点评]商周夔龙纹璧这件商周夔龙纹璧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召陈村西周遗址,直径10.8厘米孔径5.9厘米。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夔龙为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专家点评] 清乾隆 景德镇青花缠枝莲暗八宝纹花觚 [专家点评]清乾隆景德镇青花缠枝莲暗八宝纹花觚清乾隆景德镇青花缠枝莲暗八宝纹花觚(另面)清乾隆景德镇青花缠枝莲暗八宝纹花觚(另面)清乾隆景德镇青花缠枝莲暗八宝纹花觚(另面)清乾隆景德镇青花缠枝莲暗八宝纹花觚(细部)清乾隆景德镇青花缠枝莲暗八宝纹花觚(底部)清乾隆景德镇青花缠枝莲暗八宝纹花觚(细部)此为清代乾隆朝特有的双接花觚之底部。今人配老酸枝红木密地浮雕缠枝花卉配座及上套,可做台灯。
[专家点评] 明崇祯 景德镇窑青花指日高升纹莲子罐 明代崇祯年生产的青花细瓷具有胎薄、釉清、色艳、层次分明、画工细腻的特点。但是,从明代相关文献中可查证,崇祯朝十七年中仍断续有瓷器供应朝廷,且均未标有崇祯年款,故有专家认为这类细瓷应为宫廷所定制的器物,亦可称为崇祯官窑器。
[专家点评] 清 佛手形铜水盂 [专家点评]清佛手形铜水盂佛手是柑橘属中香橼的一个变种,其果皮远比果肉厚,外观像纤长的手指,人称佛手,与“福”谐音,成为民间的吉祥物,工艺品中多见。其设计上是要将一个水盂的果形尊包裹到佛手里去,将佛手的叶简化,甚至“手指”也仅留数只以作交代,前面以蒂柄为引首,中间敞口,远观颇为像形。铜制文房用品较少,因而这件铜水盂更显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