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明 天然木根流云槎

[专家点评]明天然木根流云槎槎,本意指木筏。天然木根泛指天然生成而非人为加工的树根。此槎由一块天然生成的榆树根稍加修整而成为一坐具,右侧卷起处有阴刻填绿篆书“流云”二字,下署赵宦光款,并一“凡夫”白文印。天然木根流云槎原为明代正德时扬州新城康对山故物,曾陈于康山草堂。经阮元购回修整,转赠其好友河道总督麟庆,运回北京,添配楠木云纹木座,陈放在自己的半亩园中,并收入麟庆本人编著的《鸿雪姻缘图记》。

[专家点评] 明 “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印

[专家点评]明“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印“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印,印面7.3×7.2厘米,通高8.9厘米。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右上起顺读。印台有楷书刻款“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礼部造。永乐六年正月□日。义字八十一号”。明代卫所有京卫和外卫之分。此印为外卫中的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官署印。秃都河卫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为永乐六年设立,治所在今吉林省蛟河市东北屯河畔屯站。

[专家点评] 西周 乳钉纹鼎

[专家点评]西周乳钉纹鼎此器为西周乳钉纹鼎,2006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高25.3厘米,口径21.5厘米,重2.12公斤。其实,百乳雷纹应该是乳钉纹的一种。乳钉纹,是由一系列突起的乳突有规律地组成排并构成一定阵式的纹饰。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是乳钉纹的鼎盛时期。乳钉纹主要出现在鼎和簋上,此外,在爵、角、瓶、尊、壶、盒、钟、罍等器物上也有出现。

[专家点评] 商周 玉琮

[专家点评]商周玉琮这件商周玉琮出土于西安市南郊,高8.5厘米孔径4厘米长4.9厘米。玉琮,后世又称“辋头”。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专家点评] 西晋 越窑系青釉灯

[专家点评]西晋越窑系青釉灯西晋越窑系青釉灯(另面)西晋越窑系青釉灯(另面)西晋越窑系青釉灯(细部)西晋越窑系青釉灯(细部)西晋越窑系青釉灯(俯视)西晋越窑系青釉灯(底足)西晋越窑系青釉灯(细部)这件西晋越窑系青釉灯,高8.6厘米,盘口径9.4厘米,底径4.4厘米。西晋时,大部分窑场生产的瓷器已经是成熟青瓷了,但是仍然带有原始青瓷的痕迹,如釉层稀薄,颜色不均匀有色差等。这件青釉灯就是这样的情况。

[专家点评] 北宋 建窑窑变盏

[专家点评]北宋建窑窑变盏北宋建窑窑变盏(侧面)北宋建窑窑变盏(侧面)北宋建窑窑变盏(侧面)北宋建窑窑变盏(里内)北宋建窑窑变盏(底足)北宋建窑窑变盏(细部)北宋建窑窑变盏(细部)北宋建窑窑变盏(足)此盏一器兼得两器之妙趣。酱釉含蓄,黑釉亮泽,酱色之中有窑变扇形兔毫开窗,天然手笔非人力所能为。真善美集于一身,珍稀之物也。

[专家点评] 清 山水人物图象牙笔筒

[专家点评]清山水人物图象牙笔筒这件笔筒高11.7、口径9厘米,阴刻山水人物。布局宽阔,顶端及底部皆着笔,而中间留出大片空白,按图意为湖水。远山、近石皆有疏密、简繁的刻画;湖上小舟及舟上人物均细细展现。这样的画面,自然是受山水画影响而来,只是牙雕线条纤细,不似竹刻那样易于表现笔墨情趣。

[专家点评] 清王学浩 山水扇面

[专家点评]清王学浩山水扇面此为王学浩的《山水扇面》,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此作品乃王学浩临摹高尚书山水作品,它虽然是一幅仿古山水,但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创造,气息浑厚苍茫,墨色浑然一体,非常和谐。另外,人称“泥画拔锥”的画法在这里可以见得,远望似多笔画成,实乃一笔所为,极其生动传神,这也是王学浩超越时人的地方。王学浩,字椒畦,江苏昆山人。折扇多山水、花卉题材,亦有少许人物画。

[专家点评] 清王澍 篆书汉尚方镜铭

[专家点评]清王澍篆书汉尚方镜铭此为王澍的篆书《汉尚方镜铭》,纵130.6厘米、横59.4厘米。《汉尚方镜铭》为“玉筋篆”体的佳作。王澍字若霖,又字灵舟,号虚舟,自署二泉寓客,别号竹云,恭寿老人等。工书,四体兼能。于欧、褚致力最深,名重一时,有“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论点,晚年致力于鉴定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