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黄梅戏《天仙配》在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登上法国舞台。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历史溯源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越剧

1938年以越剧之名替代女子文戏。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历史越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唱书衍化而来的。"越剧"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27年,女子文戏创演新戏,开掘新的表演程式,并改称“越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越剧演出团体遍布全国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豫剧

剧作家樊粹庭、王镇南编写的剧本对豫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历史1.起源关于豫剧的起源。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艺术特色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

京剧

徽班的演出深受京师观众欢迎,逐渐称雄剧坛,使得一些秦腔演员也投入徽班,形成徽、秦合作的局面。京剧是在徽班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以西皮、二黄作为主要声腔。京剧的脚色行当经过发展演变,分为生、旦、净、丑四行。京剧重视舞台上的人物造型,各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规范。京剧起自南方草野而成长于北方帝都,保持花部的活泼生机,又接受雅部的熏陶、规范。早在辛亥革命前,京剧界的有志之士就已积极从事改良戏曲。

杂剧

杂剧,中国古代戏剧样式。杂剧的体裁多为一本四折的形式。个别杂剧亦有突破一本四折的形式的,如《西厢记》即为五本,《赵氏孤儿》则为五折。歌剧杂剧由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构成。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旦、净。根据主唱人是正旦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旦本”和“末本”。元代杂剧已经有比较成熟、比较完备的戏剧形式,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歌剧

一般讲,音乐在歌剧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中国的新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在歌剧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戏曲

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年画

文人画年画最早约萌芽于秦汉之际,时逢除夕便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及虎以驱鬼魅不祥之物。南宋时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为该类题材现存最早的木版年画。清末逐渐衰微,但上海、天津的石印及胶版印刷年画兴起,尤以月份牌年画突出。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和太行山地区出现新内容的新年画。早期多属人工绘制,如山东高密至今仍有扑灰年画。木版年画则始于宋,早期以木版雕印墨线,人工设色,明代则以水印套色为主,艳丽、浓烈。

版画

类型从类型而言,版画分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4种。它是在版平面上以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所存形象凸起,故称凸版。木版画用油性油墨印刷,称油印,用水性颜料印刷称水印。其他材料的凸版画,一般均为油印。③平版版画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其中主要为石版画,所用石版为一种质纯而细的石灰石,吸水性好。孔版版画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其中主要为丝网版画,所用的材料主要为尼龙网纱,最初采用丝绢,故称丝网。

中国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