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帝

东汉的历史小常识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共十三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建平元年起兵南阳郡,更始三年称帝,经过12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了军阀乱战与地方割据状态。中元二年(57年)驾崩洛阳。其庙号为汉世祖,其谥号为汉光武帝。年号有建武、建武中元。

为何东汉皇帝多短命,多幼帝?历14帝,平均年龄只有27岁

东汉传八世,历时195年,其中未满16岁继位的皇帝竟多达九人,占总数的3/4。在东汉皇帝中,最大年龄去世的是刘秀,活到了63岁,然后是刘协,53岁,4人在30到39岁之间,2人在20到29岁之间,4人在20岁以下,在大一统王朝中,东汉的皇帝是最短命的!东汉除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献帝刘协外,其余都为满36岁而亡。东汉先帝死时都早,所以能存活下来皇子必然年龄偏幼。东汉多幼帝,这是封建制度中终其一生无法治愈的痼疾。

造成东汉天下大乱,谁是罪魁祸首?

造成东汉天下大乱,可以说何进、袁绍、董卓、王允、贾诩、李傕都脱不了干系。那么究竟谁才是最阔祸首呢?~189年),字遂高,南阳郡宛县人。东汉时期外戚大臣,灵思何皇后之兄。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拥立刘辩被立为帝,妹妹何太后临朝,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失控的权力争夺:东汉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

几经折腾,西汉王朝在汉宣帝之后逐步走向衰落,这种衰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皇权的衰弱。西汉后期,皇室的统治基础大多来自于外戚,而外戚的庞大又反过来制约着皇权;为了解决外戚的威胁,皇帝一般采取的方式就是支持新的外戚夺权,以及鼓励士人群体与掌权的外戚打擂台。就这样,西汉国力不断滑坡,最终被披着士人面皮的外戚王莽一口吞掉。

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者,东汉唯皇甫规也

优秀的文臣,蔡邕为其中之一,而优异的大将,唯有皇甫规耳!而此次西羌之祸,也成为了皇甫规步入仕途的绝妙机会。而此一战,皇甫规顺利打出了威名,西陲诸将颇为佩服。当然全线追击西羌者,非八百甲士,然皇甫规与八百甲士之功天下无双。同时,由于其对梁冀的讥讽,梁大将军多次将其推向险境,皇甫规差点就此命丧黄泉。因而此次西羌事件,属于汉桓帝时期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对外战事之一。

人称「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个怎样的家族?

不论是读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提到袁绍、袁术的时候,称他们出身的汝南袁氏为「”四世三公”,意思是他们这个家族已经连续四代人都当过「”三公”(东汉的宰相)级别的高官,家世尊贵,令人艳羨。老版《三国演义》袁绍(演员和周瑜是同一人,哈哈)「”四世三公”有时也会被说成是「”四世五公”,那么究竟是「”三公”还是「”五公”呢?其实两种说法都没错。「”三公”是指东汉时期设置的

浅析袁曹之争:对世家大族的不同态度,是袁曹之争胜败的关键。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偶发事件,但其中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如越王勾践攻灭吴国,赵魏韩灭智伯,乐毅伐齐,刘邦胜项羽,直到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曹操胜袁绍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例证。「”弱胜强”不是普遍规律,弱者之所以胜,强者之所以败,每个具体事例背后都有其各不相同的具体原因。在相同的历史政治背景下,袁绍、曹操走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风云变幻下局面的两大枭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