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石达开早年深受拥戴,百战百胜,为何最后孤立无援兵败大渡河

石达开16岁时,受洪秀全相邀,参加了金田起义。洪秀全眼看石达开势大,只得诏令镇压韦昌辉,将他处以极刑。事变平息后,石达开愈发得到上下拥戴,这不由得引起洪秀全猜忌。石达开往来南北15省,多次与清军作战,企图建立新的根据地。1862年5月,石达开率军渡过金沙江,抵达大渡河。石达开眼看人困马乏,于是下令休整一天,次日渡河。不明就里的石达开,误认为清军大部队,已在对岸安营扎寨,因此迟疑不前。石达开由此成为悲情英雄。

胡宗南与戴笠的关系有多铁?

唯独对胡宗南,自戴笠以下,所有军统分子都尊称为“胡先生”,一如胡宗南的部下,到处为胡宗南宣扬吹嘘,替胡宗南造成有利声势。胡宗南与家乡的结发妻子分手后长期独居,直到1947年,戴笠把自己的情人、军统女将叶霞翟介绍给他。戴笠死后,胡宗南深感悲痛,决定与叶正式结婚,作为对戴的纪念。据说1962年胡宗南在台湾省死后下葬时还穿着戴笠送给他的已经千疮百孔的毛衣。

蒋介石一生都读过什么书?

或达官显贵,或赳赳武夫;或乡绅雅士,或一介草民,读书,是传统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结。博览群书也是蒋介石的一大嗜好。1931年印行的蒋介石《自反录》第一集卷二,收有他开列的《选读各书目录》,所列书目大致能反映蒋介石青年和中年时期阅读的情况。由此看来,蒋介石读这些书,绝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悉心研究”的。宋代之后的理学家都将《大学》当作治国的纲领,蒋介石似乎也不例外。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中,受赞誉最多的人,他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在太平天国诸多将领中,石达开绝对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听闻石达开声名,慕名前往,邀他共谋反清大计。为太平军撤退提供了通道,最终解除了危机。石达开被留在天京负责卫戍工作,同时他还作为东王杨秀清的助理,辅佐军政事务。对于军队的管理,石达开更是从严,不许他们抢掠百姓财物,并且让他们经常巡城,为百姓治安保驾护航。由于石达开平息了内乱,军民欢呼震天,并尊他为“义王”。

溥仪已退位,没什么危害了,为何冯玉祥一定要将他撵出紫禁城

照一般的理解,溥仪已经退位,也就没有什么危害了。为什么冯玉祥入主北京后,还要将他撵出北京城呢?溥仪退位后,一直和满清遗老和保皇派们秘密往来,积极寻找机会复辟。正是以上这些原因,让冯玉祥意识到,把溥仪留在紫禁城中,有百害无一利。所以他才向溥仪发出了逼宫令,强迫他在3小时内搬出紫禁城。冯玉祥这项举动,往近的说,让复辟谣言不攻自破;往远处说,还将紫禁城收归国有,并遏制了溥仪倒卖国宝文物。

洪秀全已经死亡,曾国藩为何还将他尸体剁成肉酱?原因其实很简单

直到10天后,曾国荃才从天王府一名宫女那里获悉,洪秀全已经死去十多天了。扯掉覆盖在尸体的衣物,洪秀全被抬到曾国藩面前。确实尸体就是洪秀全之后,曾国藩先是火烧尸体,之后命人将遗骸剁碎拌入...装入大炮里,最后后发射升空。洪秀全还宣称,“拜上帝会所宣传的上帝,正是争取解放的革命农民的化身,”这点是曾国藩万万不能接受的,这也是曾国藩将洪秀挫骨扬灰的最大原因。

贺龙冤案:1927年给蒋介石写“求降信”?

1974年9月,...中央决定为贺龙冤案...昭雪,但在...前还有一个重要疑点没有查清,即1968年3月李仲公上交的1927年贺龙写给蒋介石“求降信”的真伪。1978年5月26日被撤销参事职务。1978年6月死于北京。李仲公上交的1927年贺龙写给蒋介石的‘求降信’,信用的是印有红色边框和竖线的纸张,毛笔书写,落款的年代距今已40多年,纸张已经发黄,字迹也已变暗,从表面上看,时间确已久远。由此可以确认,李仲公上交的贺龙“求降信”确系建国后伪造的。

五位太平军名将,躲得了清军追 ... ,却逃不过战友黑枪

五位太平军名将,躲得了清军追...,却逃不过战友黑枪1840年6月,第一次...战争爆发,清...在此次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李世贤,广西藤县人,李秀成堂弟,两位同时加入太平军,战功赫赫。杨秀清、林凤祥、陈玉成、李世贤、汪海洋这五位太平军名将,能躲得了清军的追...,却逃不过战友的黑枪,实乃悲剧也。

光绪和慈禧死亡相差不到一天,百年后真相大白,学者:慈禧心太狠

光绪死时身边无一人,人们发现时,光绪尸体早已变冷发硬。直到百年后,专家们终于得知了光绪的死因。种种迹象表明,凶手指向了晚清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光绪死前,虽然身体状况一般,但一直没有患重病。因此,慈禧太后是光绪之死的最大嫌疑人,尤其是戊戌变法期间发生了宫廷政变“围园弑后”。这一密谋事件虽然是康有为一手策划的,光绪毫不知情,但是慈禧太后明显把这笔账算在了光绪头上。

末代摄政王载沣29岁就退休了,他退休后的生活,是怎么过的

载沣是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在溥仪继位时被慈禧任命为监国摄政王,与隆裕太后共同辅佐溥仪。同时解散皇族内阁,并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务。此时,载沣不过29岁,正是而立之年。那么他退休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载沣和孙文相谈甚欢,并借机定下日期设宴招待孙文。两人一拍即合,载沣作为清皇室的代表,很快给出一张拥护袁世凯称帝的公文。1951年2月,老病缠身的载沣病重,医治无效,溘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