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江南书画伪作面面观

江南书画伪作面面观在江南地区,书画作伪延至近代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和近现代,上海地区伪造名家书画者亦不乏其人,甚至出现专门作伪的集团。后经人揭穿,此书所载书画皆伪作。各家风格不同,伪作非张氏一人所为,显然由专门书画作坊伪造。现代则更卑劣,上海某画商举办书画收藏展,推出的作品皆为名家真迹,诱人上钩,待买家上门求购,抛出的都是几可乱真的伪作。

百花齐放的南社书画

百花齐放的南社书画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文化团体,以反对清王朝为宗旨。南社正式成立之前,在1907年有"神交社",柳亚子称为"南社的棋子"。1923年,柳亚子等人发起成立了新南社。虽然南社在历史上只存在了28年,然而南社成员的书画活动大多是终生的。南社的书画,特别是书法之所以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中国古书画,能出第二个《赤壁图》吗?

2007年11月6日,在中国嘉德的秋拍现场,明代仇英作品《赤壁图》以人民币7952万元拍出,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中国古书画市场的春天真的降临了?今年的秋拍,会有第二个《赤壁赋》的出现吗?对于中国古代书画,书画界充满争议的原因在于其现存量少,能判定真伪的作品少之又少,鉴定难度极大。除明、清书画作品之外,其重点推出的元代作品,预计将成为市场的焦点。

浅谈中国书画为何以尺买卖

浅谈中国书画为何以尺买卖不知从何时起,只要是想买卖中国书画的人,首先问和答的都是多少钱一“尺”?中国书画以尺论价的买卖究竟始于何年,恐怕已无从考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十分尊重文化名流,对老一辈书画家也是按尺论价予以“统购统销”。并将一批又一批书画家、艺人等文化名流转为国家干部,成为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文化官员。由此形成了新中国书画以尺买卖的“市场”规则。

是谁坏掉了润例?

日前,某省书法家协会制定并对外公布了一张会员作品润例表,一经公布就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这些“成交价格”,挤占了润例曾经的市场位置,成为了当前的价格标准。理论上说,润例仍然有着可以约束市场价格的作用,但是,脱离了市场的回应,润例往往变成了摆设。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在艺术市场风光无限的拍卖行,认为是拍卖行抢占了润例的生存空间。据统计,民国时期至少有3000位书画家制定了润例,并在润例的约束下进行交易。

纸上工夫与瓷器完美结合

纸上工夫与瓷器完美结合文人青花是民窑青花中的奇葩,旧时偏好“不务正业”的文人们在瓷器上写画题字,以表达文人墨客的情绪和情趣。国家工艺美术师李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瓷器上书画求少不求“满”将书画结合于瓷器上,前有古人,后有李俊。丰满的器型要配以同样性格的纹样,选择丰满、饱壮的图案。

瓷绘名家的“画印”艺术

瓷绘名家的“画印”艺术中国篆刻是一门独步于艺林之艺术,它一般先篆印稿,然后根据印稿镌刻成作品。清末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等影响,一批文人画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完整的中国画概念,包括诗书画印一起大规模地移植于瓷上,于是便产生了风行一时的“浅绛彩瓷”以及这种画在瓷上的“画印”艺术。

“捡漏”是圈内行家的专利

“捡漏”是圈内行家的专利在去年秋拍的一场中国书画专场中,张紫石早早就盯上了一幅宋代山水画,也许是此画没有款识,所以拍卖公司只给出了10万元的底价,而张紫石已经准备好了100万元,志在必得。不料这个“大漏”还是没有让他捡到,那幅画最终的落槌价竟然是500万元。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投资者,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捡漏”的机会了。

意外代笔造假法之成品辨识

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告诫大家,在当今书画经营圈子中,就是有那么一些居心叵测者,专门利用老书画家们共有的“弱点”,设计于他们,从而生成一些“意外代笔”的书画成品。在当今书画界,若有人谈及摹仿和再现古代山水画经典技法话题的,似乎不能不提及张大千与陆俨少这两位大师。只是他们俩所“画”的同类型成品,在画的表象或称艺术状态上尚存较明显的差别,对鉴定其真伪可谓意义重大。从作画条件与艺术理念及成品特点说。

书画收藏热背后的真假故事

书画收藏热背后的真假故事成千上万的人怀抱着发财的梦想收藏艺术品,绝大部分收藏被升值的预期主导。走进这里,可以看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可以看到民间书画收藏热的兴起与缺失。这位收藏者清楚:这画是被人“假”上了。在书画市场上确有“大假无形者”。高润祥先生是位颇有名气的书画收藏鉴赏家,30年来一直是潘家园和琉璃厂的常客,在这里淘得不少书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