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相求成语故事_成语“同类相求”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相求:互相结为知己。同一类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孤竹国是商朝末年的一个小国,伯夷和叔齐是当时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很奇怪,对王位他们谁也不愿继承,为了逃避王位,他们躲进山林。后来,他们听说周文王懂长寿术,便去找他...
伯夷简介 商末孤竹国国君孤竹君之长子伯夷生平 接下来介绍一下伯夷的生平。也就是说,孤竹国君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据此,一些史家推测,孤竹国建立于商朝开创之时,为商代的同姓诸侯国,是不无道理的。原来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
为什么古人称隐居山林为“采薇”? 为什么古人称隐居山林为“采薇”? 在《诗经。小雅。采薇》中载︰“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采薇是〈小雅〉的篇名,此段大意是说,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破土冒出绿芽。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据载,此诗是借采薇起兴,描写久戍边界军士的怀乡之情。 ...
伯夷、叔齐简介 伯夷、叔齐简介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
不食周粟成语故事_成语“不食周粟”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殷朝末年,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伯夷,小儿子叔齐。国君在位时,有意让叔齐继承王位。国君死后,叔齐觉得自己比伯夷小,就让给伯夷。伯夷说:“立你为国君,是父亲的意思,我怎么能接受呢?”两人相互推让,都不愿立为国君,最后,两人弃位逃往西部周文王处。 刚好走到半路,伯...
世界上最早的圣人,伯夷叔齐非暴力运动的影响 世界上最早的圣人——伯夷叔齐虽然在现代很多人看来,伯夷叔齐是非常愚蠢的,竟然真的让自己饿死了,但是在我看来,伯夷叔齐就是圣人,而且古代也有众多的名人奉他们为圣人。要知道伯夷叔齐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非暴力运动,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
后人如何评价伯夷叔齐的?伯夷和叔齐故事介绍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其中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他们二人之间的故事,一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不少人都把伯夷和叔齐当做是圣人。按照传统的制度,应该由长子继承王位,但是,伯夷尊崇父亲的遗志拒绝继位,想推自己的弟弟叔齐上位。第二件事,就是伯夷与叔齐参政的事。商纣王执政时期,组织了一个使团出使周朝,其中,以纣王的兄长微子为首,成员有胶鬲,伯夷,叔齐等。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伯夷和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本来,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按照传统的制度,应该由长子继承王位,但是,伯夷尊崇父亲的遗志拒绝继位,想推自己的弟弟叔齐上位。>第二件事,就是伯夷与叔齐参政的事。商纣王执政时期,组织了一个使团出使周朝,其中,以纣王的兄长微子为首,成员有胶鬲,伯夷,叔齐等。
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读《史记·伯夷列传》 我们中国人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况反而是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这个疑问,古人也有,司马迁在读书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孔子提到了伯夷叔齐,但也只有在《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里有他们的传记。他们是商汤时分封的诸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孤竹君死后,叔齐就想把位置给伯夷,伯夷说我不能违背父命,于是和叔齐一起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