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生死极苦」的婴孩 竟是因前世辱 ... 师父 生死渐渐长大,凡是见到任何人,他都会说:「生死极苦,莫造恶业。」他为人慈心孝顺,对于父母、师长、僧众,以及有道德的善人,一律含笑恭敬,绝不会说妄语或以粗恶语句...,大家非常赞杨他的良善。佛陀即为生死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于是禀告佛陀说:「世尊!这位年纪轻轻新出家的比丘,前世种植什么福因,生下来就会说『生死极苦』,知道自己的宿命?又能得遇如来世尊,度他出家得道?」。
富兰外道师徒投江 ... 的罪报 在释迦世尊尚未成佛以前,囯王大臣以及一般人民,都是以富兰为师,信奉这个外道做为最高皈依者。有一天,富兰外道带着众弟子来见囯王。经过数天,囯王听见富兰迦叶师徒,全部投江...这个不幸消息之后,非常惊讶!类似富兰外道这种邪师,目前不无其人。
男子死亡十天复活 讲述地府遭遇揭示千年冥界之谜 阎王站起身来,叉着手对我说:“罢了,罢了。信奉佛法的人,不应这样。”阎王让我坐下,并叫官吏进来:“他是佛的弟子,你们都应当依靠他得到度脱。只有在寿命已尽时,他才应该死亡。神识离开躯体之后,如果生到天上,天神会迎接他;如果投生人道,人道会欢迎他。你们怎么不分青红皂白,把他弄到这五逆居住的地方!”
恶意妇人不净施僧 惨遭恐怖恶果 原标题——不净施僧的惨报诗曰:「女人罪本为何因?嫉妒奸贪两舌嗔,谄曲诈亲多放逸,经云十恶苦随身。」。倘若心存恶意,以不净物施僧,即招恶报,豆罪业无量!有一天,这个恶毒妒妇,把比丘的钵拿去装不净物(大便),再放一点饭在上面,然后送给比丘。比丘把钵拿回山中,等到中牟吃饭时,才发现钵中装的是不净物,只好用水洗涤,从此不再往长者家乞食。
佛经典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幸由于佛陀的及时感化,才使这场悲剧,很快地结束了。后来经过调查,原来是舍卫城北的一个村落中,生了一个婴儿,因此,便以伽瞿来作为这个婴儿的命名。因此,鸯掘摩罗已为憍萨罗国的舍卫大城,造成了风声鹤唳与草木皆兵的末日景象。鸯掘摩罗的...人成绩,已经非常可怕,但于一千人数,尚须一人来补足。同时,这也是鸯掘摩罗接受感化的时机成熟了。这是佛陀明知而故问。
去墓园察觉感官难于调伏 比丘彻底明白佛法 一群比丘到林子裡去禅修,不久之后就进入禅定。这时候,他们认为已经脱离一切感官欲望,而证得阿罗汉果了,就想回去向佛陀报告。但事实上,他们高估自己了。这些比丘察觉到一切感官欲望变化多端,难于调伏的性质后,彻底明白佛法。佛世时,以上十种相的尸首可以在墓地和停尸间找到,在这些地方的尸首都尚未掩埋或火化,所以野兽和鸟类经常来啖食。现在当然无法找到这些尸首,作为观想的对象。
佛教徒与非教徒的区别: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对这些种种的感觉和情感而言,无论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所受的感觉和情感都是没有两样的。于是,佛陀就说:「比丘们!未受教的人,遭遇到苦受,则悲叹万分,愈显得彷徨迷惑,恰似中头一支箭而又中第二支箭那般,感到非常痛苦。相反的,受过教法的人,遭遇到苦受,绝不致徒然悲叹,自乱手脚。所以我说:『不受第二支箭』!」。受第二支箭即是相续的念头,已远离未受之前的本心,倘能回归最初的本心,就不必受第二支箭之苦了。
人堕三恶道犹如盲龟浮木 深陷众苦而无法救拔 自古在佛教所传的譬喻中;有一个譬喻叫做「盲龟浮木」。「比丘们!一点儿不错。不过,有更稀罕的事胜过这个盲龟伸首穿过浮木的事呢!那就是,人一旦堕落于三恶道,再得人身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为强调这个说法,并且要令人牢记于心,佛陀讲了这个盲龟浮木的譬喻。总而言之,做为一个佛教徒,总要遵守这条佛陀基本说法「四谛之教」而励行精进,才不致于深陷众苦而无法救拔。
比丘尼优波鞠多 用一碗麻油开示修行的奥妙 当时,有一位一百二十岁的比丘尼,在她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世尊。于是,派遣一位弟子来到比丘尼的住处说言:“我的导师优波鞠多尊者,想要到您这来请教有关佛陀的威仪、容貌。”优波鞠多尊者来到这位比丘尼的家门口,轻轻的推开门,结果麻油溢了一些些出来,这时的尊者并没有注意到。优波鞠多尊者听到比丘尼如此说法,不仅深刻感受到佛住世时,众生善根利智的景况,也为自己应在威仪及修行上更加提升而深感惭愧。
坚固的悭贪之人竟然被他改变了 为了防止盗贼宵小,他设计了七重坚固的大铜门来维护安全。这一天,佛陀观察最胜长者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嘱咐阿难前往度化。然而,所得到的回应都相同。此时佛陀以神通力,顷刻出现于长者家的中庭,全身大放光明。最胜长者听到如来所说的偈语。能于如来所说种种妙法,无畏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