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徐达

徐达,明代开过功臣,字天德,安徽凤阳人,出身农民家庭。22岁参加农民起义,为朱元璋部将。后辅佐朱元璋创建政权,他率领军队东征西讨,屡建战功,被朱元璋封为右丞相、魏国公。明洪武十四年,朱由检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人,依山阻海筑长城及修永平、界岭三十二关”。从此山海关成了京东锁钥的...重镇,这一带长城固若金汤,保卫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明洪武十七年徐达于二月逝世,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

娄师德

娄师德,中国唐代高宗、武则天时大臣。高宗上元初,朝廷召募“猛士”御吐蕃,师德以文臣应募,从军西讨,屡有战功。师德主管北方营田10余年,指挥士卒屯垦,积谷数百万斛。不久,则天认为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供应,非常重要,来俊臣又任师德为河源、积石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边...屯田之盛,以师德主管时为最。师德出将入相,总边任30余年,以谨慎忍让闻名。

元朝秘史

《元朝秘史》,13世纪蒙古国官修的史书。《元朝秘史》是13世纪古蒙古语的典范文献,保存了大量的古词和古蒙古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学界公认《元朝秘史》是蒙古民族第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据粗略统计,国内外发表过的关于《元朝秘史》的各种论著,包括音写和译注,已达300项以上。《元朝秘史》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

元史

但是,作为研究元代历史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元代的13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其部分内容赖《元史》得以保存下来。清朝以来,不断有人重修《元史》。留传到现在的,有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曾廉的《元书》,柯劭忞的《新元史》,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等。但它们都不能取代《元史》原书。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元史》标点校勘本,是较好的版本。

张留孙

张留孙,中国元代道士。少入龙虎山出家,师从张宗演天师为正一道道士。至元十三年,跟从张宗演进京朝贺,元世祖深爱之,赐号上卿,建崇贞观居之,诏令专掌京城祠事。至元十五年,赐银印,授玄教宗师称号,掌江南诸路道教提点。大德年中加号玄教大宗师,丘处机同知集贤院道教事。武宗即位,改称大真人,位大学士之上,领诸路道教事。卒后,文宗天历元年,追赠道祖神应真君,是元代玄教第一代大宗师。

和硕特部

和硕特,蒙古族中的一个古老而又活跃的部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和硕特”一词有过不同的音读,不同的译写,也有不同的概念内涵。

阁罗凤

阁罗凤,南诏第五代王,执政期间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制定了南诏的政治...制度,统一云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是南诏国力鼎盛的时期。

吐蕃

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高宗、武后时期,吐蕃灭吐谷浑,威胁唐之陇右、河西,进而与西突厥余众连兵,争夺唐之安西四镇。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兵东调平乱,吐蕃趁虚据有陇右、关西。自松赞干布起,吐蕃赞普9人,历218年。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瓦解以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党项

党项,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系古羌人的一支,故又称党项羌。契丹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党项人面具今青海河曲至四川西北一带山谷间。留在故地者役属吐蕃,吐蕃称之为弭药。安史之乱以后,因吐蕃与党项联兵入侵,唐又徙散居在灵、盐、庆州一带的党项部落至银州以北、夏州以东地区。此后居夏州者称平夏部,居庆州者称东山部,居夏州以南者称南山部。蒙元时蒙古人称党项及其所建西夏为唐兀或唐兀惕。

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第一等蒙古人为国族。第二等为色目人。第四等南人,指最后为元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元廷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是不平等的,表现在:①任用官吏方面。四等人犯同样的罪,而量刑的轻重不同。行中书省元代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