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吸血“德古拉蚂蚁”以每小时200英里的速度创下动物速度纪录

德古拉蚂蚁mystriumcamilae拥有已知动物中最快的捕捉动作。M、卡米拉属于一个被称为“德古拉蚂蚁”的蚂蚁亚科,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这个家族的蚁后往往通过吸吮自己幼虫的血液来滋养自己。在研究小组的研究录像中,不幸被卡在卡米拉被咬的路上的昆虫,随着蚂蚁的下颚以比人类眨眼快约5000倍的速度挤压在一起,在视线之外移动。德古拉蚂蚁是否使用这种捕捉能力主要是为了进攻,防守或是诗歌欣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许多蜱虫在吃这条倒霉的蟒蛇,它们看起来像活的鳞片

10日,在Facebook的一段视频中,哈里森将这条蛇带到昆士兰的库伦宾野生动物医院基金会,在那里,511只蜱虫被从蟒蛇体内取出。医院代表在Facebook上写道,这条被称为耐克的蛇终于在1月12日被宣布无蜱虫,但贫血仍“非常不适”。医院代表在Facebook上报道称,目前,耐克仍在野生动物保护区休息,医生们正在清理“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这种传染病可能使耐克无法动弹,让蜱虫移动。密歇根蜱虫和幼虫,照片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杂志上

巨大的有袋狮子吓坏了古澳大利亚,可爱地坐在它的尾巴上

澳大利亚纳拉科特国家公园挖掘时发现的有袋狮子骨架。注意,这个特殊的标本没有完整的尾巴。有袋狮子是一种巨大的食肉动物,几万年前在澳大利亚捕猎,长期以来一直让科学家感到困惑。研究人员说,它还有一条坚硬、肌肉发达的尾巴,可以在处理食物或攀爬时用作三脚架,就像许多有袋类动物今天所做的一样。然而,尽管这具非凡的骨骼提供了食肉动物运动方式的线索,这些化石并不能直接证明有袋狮子的行为。

怀俄明州第三只猫被诊断为鼠疫: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应该惊慌

怀俄明州的一只家猫最近被诊断出患有黑死病;它现在是该州在过去六个月里发现的第三只感染了这种致命疾病的猫。怀俄明州卫生部的代表在1月4日的一份声明中说,这只名叫凯茜的猫被称为“在户外游荡”。WDH的代表说,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淋巴腺鼠疫的动物可能会出现颈部和面部肿胀、发烧、嗜睡、呕吐和腹泻。哈丽斯特说,现在第三只被感染的猫已经被确认,怀俄明州官员正在采取措施确保人们的安全。

世界上最小(也是最可爱)猫头鹰的照片

身材矮小的惠特尼的精灵猫头鹰米克拉特尼·惠特尼是索诺兰沙漠和奇瓦瓦沙漠沿岸地区的常见居民。它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猫头鹰,被称为世界上最轻的猫头鹰,体重只有1.4盎司(40克)。一些一级和二级飞行的羽毛也是白色的。总是让感到惊讶,惠特尼精灵猫头鹰的眉毛在它们独特的白色羽毛中显得突出。开启魅力西南索诺兰沙漠精灵猫头鹰的繁殖季节发生在5月和6月。但精灵猫头鹰的群体已经被认为是合作的暴徒入侵者和捕食者。

漂浮的抹香鲸尸体,看起来像蓬松的棉花糖出没在夏威夷

夏威夷国土资源部,一个巨大的雄性抹香鲸尸体,看起来像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糖,在过去一个月一直在夏威夷瓦胡岛的海滩上游荡。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利用濒临死亡的抹香鲸在岸边的优势,并以此为契机来了解更多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

人类正吃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中的大部分濒临灭绝

为了在新的研究中缩小范围,Ripple和他的同事将巨型动物定义为任何超过一定体重阈值的未灭绝脊椎动物。他们发现,70%的大型动物样本显示种群数量在减少,59%面临灭绝的威胁。今天,大多数受到威胁的巨型动物面临着人类诱发的致命危险,包括污染、气候变化和土地开发。研究人员称,,为限制巨型动物产品的贸易和收集建立法律壁垒,是朝着减缓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灭绝迈出的重要一步。

科学家试图通过训练毛猴再次成为野生动物来拯救它们免于灭绝

现在他们面临灭绝。它们已经在哥伦比亚的一些地区完全消失。我们想看看在野外出生、被人贩子抓获并被哥伦比亚当局没收的动物是否能再次学会在那里生活。根据对全球野生动物放归计划的全面审查,只有26%的成功率。来自安第斯大学的科学家,作为哥伦比亚野生动物重返社会计划的一部分,观察圈养毛猴。

野生视频中小土鳖胜过小狮子

但是一个新的视频显示了一只可爱的小狮子是如何在一个小但盔甲很好的terrapin中遇到它的对手的。在这个BBC美国新系列节目“王朝”的独家剪辑中,一只小狮子发现一个沼泽terrapin在草地上蹒跚而行。土拨鼠紧紧地蜷缩在坚硬的壳里保护自己,从不屈服于狮子的折磨。马赛马拉是一个大型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野生动物而闻名,包括豹子、猎豹、斑马、牛羚和瞪羚。野生狮子仅存2万头左右,肯尼亚只有不到2000头。

一只2.4亿岁的无壳龟被确诊为“最老”骨癌病例

罗西尼斑龟是生活在2.4亿年前的现代海龟的无壳祖先。RainerSchoch/CCBY-SA4.0)数亿年前,一只无壳龟的骨头出现了疾病。如今,2.4亿年后,三叠纪海龟终于得到了诊断:骨癌。这块骨头于2013年在德国西南部被发现。罗斯柴尔德指出,有时很难将癌症与古代骨骼中的感染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