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专家点评] 南宋 吉州窑黑地玳瑁斑三足炉

玳瑁斑装饰是吉州窑传统装饰手法之一,但通常采用黑地黄斑,俗称“虎皮斑”,且烧成温度较低,以指弹之,音色发闷,如击枯木。同样,过去认为是吉州窑仅有的剪纸贴花装饰手法,在建窑产品之中也有发现:在广州今古博达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收藏的建窑古陶瓷标本中就有一件剪纸贴花月影梅纹盏,为国内仅见之孤品。由此可见,在宋代,吉州窑与建窑在装饰工艺技术上应有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之可能。

[专家点评] 南宋 吉州窑木叶纹黑釉茶碗

[专家点评]南宋吉州窑木叶纹黑釉茶碗这件南宋吉州窑木叶纹黑釉茶碗,高5厘米,口径14.5厘米。碗形向上呈直线形展开,俗称“上飘碗”。底圈足小,露白胎,胎土细密,碗中为一木叶纹,当时用实际树叶呈现叶脉细部来烧成,为一高水准技法。此类作品在日本茶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专家点评] 南宋 赣州窑酱釉鼓钉渣斗

[专家点评]南宋赣州窑酱釉鼓钉渣斗南宋赣州窑酱釉鼓钉渣斗(另面)南宋赣州窑酱釉鼓钉渣斗(另面)南宋赣州窑酱釉鼓钉渣斗(口沿)南宋赣州窑酱釉鼓钉渣斗(里内)南宋赣州窑酱釉鼓钉渣斗(底足)南宋赣州窑酱釉鼓钉渣斗(细部)这件南宋扎斗,卷唇、圆腹、平底,外素胎,内施酱釉。这类器物为南宋及元代时南方各窑口之类型产品,传世较多,有景德镇产青白釉器、闽北各窑系所产白釉、青白釉以及赣州、吉州所产酱釉器。

[专家点评] 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口沿)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底足)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足)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细部)这件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龙耳小瓶,高13.5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4.5厘米。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仅足端无釉露胎,胎质较粗,带有赤色窑红,为龙泉大窑产品。

[专家点评] 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另面)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口沿)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底足)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细部)此件南宋龙泉窑青釉双魔猲耳小瓶,高15.7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5厘米。口沿下饰双魔猲耳。

[专家点评] 南宋吉州窑白地黑花绘海水奔鹿纹三足炉

高9.8厘米,口径12.9厘米。圆唇,平沿内折,筒形腹略鼓,平底,矮三足。胎质灰白细腻,彩绘海水纹,两开窗,内画奔鹿,外罩稀薄之透明白釉。辅助文饰细致规正,主题文饰潇洒灵动,充分表现了吉州窑工匠们娴熟的瓷绘技巧。1970年江西省南昌市南宋“嘉定二年”墓曾经出土过一件造型相同,文饰稍异的三足炉,因此该件定为南宋器是妥当的。

[专家点评] 南宋法常 观音像

[专家点评]南宋法常观音像观音像(细部)此为法常的《观音像》,纵约173厘米,横99厘米。此图中的主角,曾被日本美术史家矢代幸雄誉为“幽婉的梦幻般的白衣观音”,端坐于溪边的岩石上,神态端庄,作冥思状。观音慈眉善目,表情安祥,令人肃然起敬。法常为南宋画家。法常是名僧,俗称李(一说薛),号牧溪,生卒年未见记载。其作品大部分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绘画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专家点评] 南宋 吉州窑剪纸贴花盏

[专家点评]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底足)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足)此盏束口,斜削腹,平底,外部施黑釉,内部黑釉地,带灰白窑变花,剪纸贴梅花。

[专家点评] 南宋 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

[专家点评]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侧面)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细部)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足)此盏束口,斜削腹,平底,外部施酱釉,内部酱釉底,窑变花,带剪纸贴梅花。这是吉州窑典型装置之一,装饰技术加工方式已经失传。

[专家点评] 南宋 吉州窑外鹧鸪斑内剪纸贴窗花纹银边盏

施黑釉,窑变成花釉。盏内中心有三块剪纸贴窗花,盏沿以银镶嵌包口。宋代时定窑最先采用覆烧方式烧制碗盘类日用瓷以增加产量,但是覆烧器口沿有芒,会划伤嘴角,因此有钱人家都使用金银铜等贵金属镶嵌口沿以求保护。这种工艺随着宋廷南移,南方不少窑口如景德镇窑、湖田窑、南丰窑等都有类似的覆烧镶嵌口沿工艺。但是吉州窑不是覆烧,故没有使用类似工艺的必要。这件破例采用银镶嵌口沿的做法,是非常特殊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