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失败因战略错误?并不是,因为他与朱元璋有根本区别 李自成剧照数百年来,世人对这段历史十分关注,很多人都在分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总结一下大概包括下面几种:一)清初八旗兵天下无敌,大顺政权的失败是...实力不足;二)大顺军进入北京后迅速...,丧失了民心;三)大顺政权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导致骄兵必败;四)大顺军不重视根据地建设,没有巩固的后方提供粮饷和兵源;五)李自成的战略选择错误。
明朝遗老「 ”曲线救国”的背后:37岁南明福王想给7岁顺治做侄皇帝 向敬之1顺治元年九月,清军镶红旗都统叶臣征战山西,过境河北,躲在河南新乡老家的张缙彦马上跑到叶臣的营地递降表。张缙彦自称前明兵部尚书。河南巡抚罗绣锦催他赶紧去京师报到,摄政睿亲王下令,要对前明降官按原职任用。张缙彦却称脚疾痊愈后就去,还报告了进京路线。此时的张缙彦,属于明末典型的两面派,同时对大清、南明称臣,企图左右逢源、骑墙观望。
明朝对吴家有恩,为何吴三桂还要去 ... 永历帝,其中的原因是这样 对于崇祯皇帝,吴三桂是有愧的,因为当时在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的时候,拥有三万精兵的吴三桂并没有及时回京救驾。吴三桂在战略上的迟疑,让崇祯皇帝唯一活着的机会也葬送了,所以吴三桂也在侧面促成了大明的倾覆。
夔东十三家:不为人知的李自成最后余部,靠什么抗清到康熙年间? 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人生在达到巅峰时突然陨落,他们死后,他们各自的余部——大顺军余部和大西军余部却依然活跃,一直致力于抗清大业。
多尔衮为何没能称帝?顺治不是软柿子,多尔衮自身也有天大的缺憾 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多尔衮两人呼声最高,两人也互不相让,清朝内部在选择皇太极继承人的事件中一度差点分裂。因此,多尔衮迟迟没有对顺治皇帝发动最后的攻势,最关键的原因大概还是没有皇位继承人,辛辛苦苦的去争,争到手的无上权力没有可靠的嫡系继承人继承,对于多尔衮来说是相当可悲的。综上,多尔衮没能称帝有着外部不平、内部绝对实力不占优以及终身无后这几个主要因素。
已成定局还是犹可回天——浅谈南明一手并不比清廷差的牌却没打好 读过明、清史的人大概都认为1644年清军入关,特别是次年五月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相继倾覆之后,大局就已经确定。在这之后的南明不过是苟延残喘,等待被最后消灭罢了。日薄西山的明军在明清之际的各种...力量中,满洲贵族的八旗兵毫无疑问是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组织指挥上都是首屈一指。但是,满洲八旗兵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就是他们贫瘠的人口。
明末局面有多混乱?十多路军阀互相征战,丑恶行径堪比强盗 吴三桂可算是明末军阀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自己集团的利益来考虑,也正因如此,无论吴三桂怎么做,关宁军都积极支持他。吴三桂之所以臭名昭著,不过是因为他在大局已定的时候选择了造反,所以被清理出局了。他一样没有把大明的利益放在首位,更没有把民族的利益放在心上,只顾自己集团的利益。
南明弘光政权,因兵部尚书史可法犹豫不决,导致仅仅8个月便灭亡 当时坐镇南京最高级别的长官是兵部尚书史可法,他的选择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他本人也是比较中意大家伙儿的想法,立福王为皇帝。马士英在送朱由崧进入南京时,还发出告示,表示自己已经屯兵五万在长江一带,以防不时之需。从史可法的犹豫不决开始,其实弘光政权的党争就已经开始了。
中国最野商帮:纵横亚洲几百年,缔造海上帝国 天启四年夏天,福建沿海一带并不比辽东太平。祖籍泉州的闽商领袖李旦,自告奋勇前往荷兰军中充当调停人,化解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福建当局之间的争端。李旦周旋于两国身边谈判时,身边有个翻译负责与荷兰人交谈,叫做郑芝龙。李旦左右逢源,经过其劝说,明朝同意对荷兰开放部分贸易,准许闽商与荷兰人互市,而荷兰人则暂时退至台湾省岛另谋出路。
锦衣卫的末日:头目全死,组织一天之内毁灭,与明朝一起被终结 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朱由榔领着残兵败将一行人,流亡到缅甸东吁王朝的首都瓦城,被缅甸王莽达(平达力)收留。吴三桂紧紧追赶,随后也进入了缅甸境内。永历帝惊恐万分,情急之下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希望用大义和感情转化他,吴却置之不理。正在这紧关节要的时候,缅甸王莽达之弟叫做莽白的,乘机发动政变,...兄自立。永历帝的处境更加尴尬凶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