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成语故事_成语“不食周粟”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殷朝末年,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伯夷,小儿子叔齐。国君在位时,有意让叔齐继承王位。国君死后,叔齐觉得自己比伯夷小,就让给伯夷。伯夷说:“立你为国君,是父亲的意思,我怎么能接受呢?”两人相互推让,都不愿立为国君,最后,两人弃位逃往西部周文王处。 刚好走到半路,伯...
伯夷、叔齐简介 伯夷、叔齐简介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
古文观止 卷五‧伯夷列传 古文观止 卷五‧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指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依然不变。现也指用暴力对付暴力。出自《史记伯夷列传》。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以暴易暴的历史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国君的众子之中,以伯夷、叔齐二人最为贤明,...
为什么古人称隐居山林为“采薇”? 为什么古人称隐居山林为“采薇”? 在《诗经。小雅。采薇》中载︰“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采薇是〈小雅〉的篇名,此段大意是说,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破土冒出绿芽。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据载,此诗是借采薇起兴,描写久戍边界军士的怀乡之情。 ...
隐士的由来 隐士的由来 隐士,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或是被迫或是主动拒绝出仕为官,归隐山林。他们淡泊名利,心志高洁,令人敬仰。故,入仕的人常自解道:“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易经》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隐士一向是历...
伯夷简介 商末孤竹国国君孤竹君之长子伯夷生平 接下来介绍一下伯夷的生平。也就是说,孤竹国君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据此,一些史家推测,孤竹国建立于商朝开创之时,为商代的同姓诸侯国,是不无道理的。原来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