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

明末政治家史可法逝世

1645年5月20日,中国明末政治家、民族英雄史可法逝世弘光元年四月,多铎兵围扬州。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内变为理由,听之任之,不加禁止。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遗体难以辨认,不知下落,一年后,其义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谥“忠靖”。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史可法的部下在这种情形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复多尔衮书史可法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

千古名臣史可法的致命失误:被马士英出卖

史可法许多人将南明政权迅速瓦解的源头指向马士英和阮大铖。其实,倘若不是史可法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马士英及他的幕后策划者阮大铖是难以实现其阴谋的。而史可法若不是受到东林党人的压力,也不会犯此错误……崇祯死亡前后,南京兵部尚书是史可法。可见,史可法在军队上有很高的威望。再加上在户部、漕运等多方面的成绩,史可法称得上是一位全面的将才。史可法出任兵部尚书时,北方战局已相当严峻。

马士英

明末掌军务者中,马士英的能力大约介于孙承宗与袁崇焕之间。事实上,正是因为马士英的合格尽职,所以江南一直是未受农民起义军威胁过的世外桃源。而马士英此刻的态度颇亲东林,也有心要立个大功,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秘密商定出一个两不得罪的折中方案,即放弃福王和潞王,拥立桂王朱常瀛。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的消息传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们一片慌乱。他们立了一个逃到南方的皇族、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政权,历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把朱由崧称为弘光帝。弘光帝朱由崧是个迷恋酒色、极端荒唐的人。凤阳总督马士英和一批魏忠贤的余党利用弘光帝昏庸,操纵了南...

简论明朝灭亡的真相

简论明朝灭亡的真相  明朝与满清的第一次大战就是萨尔浒大战。以兵力论。清兵八旗兵约六万人。而明朝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鲜(中国的属国)兵二万。共二十万左右。明朝是攻势。一说明军共为九万兵力)明军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火器钢炮,军火锐利得多。...

“扬州十日”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吗?

  只要一谈这个问题,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很奇怪,难道我们的民族感情这么脆弱不堪?难道讨论个历史就是别有居心?  先放下偏激的想法,就事论事的谈谈历史。一个事件如果发生了,就会越辩越明,让大家更理性的看待,不管讨论出什么结果,都不会破坏现在民族感...

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始末,内乱导致扬州失守被 ... 80万人

历史认知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始末,内乱导致扬州失守被...80万人”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都是清朝时的屠城行为,但是扬州十日更甚,屠...人数多达80万人,远远不是嘉定三屠十万之众能比的。扬州十日屠城的始末扬州十日又称为扬州屠城,长达10天的屠...,将扬州城内清扫一空,被收敛的尸体多达80万具,可是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南明朝廷的内讧。史可法依旧决定誓死守卫扬州。

为什么崇祯死后,福王会从诸多藩王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呢

崇祯在煤山自缢后,等有一些“风声”传到南京已经是十几天后的事了,南京还搞了“誓师勤王”的仪式,这表明当时南京方面得到的信息存在着严重的延迟。因此待到南京方面确定崇祯已死的消息后,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议题便是选定一位新的君主。按照皇位继承的顺序,第一方案也是最佳和最简明的方案,当然是由崇祯的儿子来继承大统。>既然崇祯诸子全无下落,那么只能考虑从明朝皇室的近支藩王中选择。

史可法死守扬州

史可法在南方将士中威信高,他到了扬州,那些将领不得不听他的号令。史可法亲自去找那些将领,劝他们不要自相残...;接着,又把他们分配在扬州周围驻守,自己坐镇扬州指挥。史可法的酒量本来很大,来到扬州督师后,就戒酒了。>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