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君子?君子不器,保持谦虚才是常态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李广宇解读:子贡的名是赐,子贡叫端木赐,子贡这个人出身富贵之家,子贡这个人有些傲慢也是在所难免的,能学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子贡这个人也是非常的孝,孔子去世时,别的弟子守孝了三年,他却守孝了六年。子贡就跑过去问孔子:老师,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答道:您就是一个器皿。子贡听到孔子的这一番话,可能就会觉得
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是如何从政治行为变成道德约束的?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这是《礼记·玉藻》里的一句话。这本书成书于西汉,但是内容记述的却是先秦的礼仪规范。「”君子”一词指的什么?你可能想到的是《诗经·关雎》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君子”是女子对男子的尊称。但在先秦时「”君子”多指的是君王之子,或是贵族,强调的是政治地位。直到后来「”君子”一词才具有了品格,多指品德高尚的人。而这样的思想传播,离不
成大事者,守愚,守静,守时,守信 老子告诉年轻的孔子,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空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你要去掉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如此才能成为圣人。
两汉时期佩玉风气形成与思想内容 汉代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在社会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都繁荣一时的汉朝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尚玉风气,自先秦以来流传下来关于佩玉的风气在汉代继续延绵并发展,并作为汉代玉文化的重要组成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君子佩玉,小人藏刀,凡人藏钱,富人藏宝, 君子佩玉,小人藏刀,凡人藏钱,富人藏宝,佩玉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种重要地位的形成首先是与中国人的观念理想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古代的帝王将相佩挂玉饰是为了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文人骚客佩挂玉饰是为了显示风流倜傥,百姓走卒佩挂玉饰则是为了祈求平安。人爱自然,故爱美玉,君子崇德,故崇玉品。君子佩玉,此道迷人之处,在于美玉与心灵的契合,其中的乐趣溢于言表。
解读:大叶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蒋奇平所研究的对象“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的代表之作。因其靠背最上端的横构件像明代官帽上的双翅,故而得名。该四出头官帽椅采用“黄花梨的接班者”——大叶黄花梨...而成,此木色泽秀润,纹理变幻无穷,华贵中带有素雅之美。
闺范二23(夫妇之道3) 将诔夫子之德耶。丈夫平生不爲妇人所知。[白话]柳下謚惠鲁国一位士大夫姓展名获,字禽,家住柳下(城名),死后称号为“惠”。学生们读后,深受感动,皆以惠妻之文为追悼文。柳下惠一生的心事,为官治理朝政的业绩,为人正直纯洁,待人宽厚大度,他的妻都能一一道来,也可称得上两位贤人,相互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