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知识转型视野下的“命学”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视野下的“命学” 文/李帆 在中国,关于命运的思考自古有之,与此相关的学问也一直存在,所谓“命学”(命理、命相之学)不绝如缕。广义上讲,这一学问是有“学”有&ldqu...
刘克庄的人物生平 刘克庄文学成就 人物生平>刘克庄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然而刘克庄的《千家诗》并非启蒙类读物,,后来广泛流传的《千家诗》,多题为南宋谢枋得选注、清王相增补修订。他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在辛派词人“三刘”中成就最大,甚至被认为“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散文方面>刘克庄在诗、词之外,尚有不少散文著作。刘克庄生前曾自编文集,嘱林希逸为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其季子山甫汇为《大全集》200卷。
历史上的《峨眉山志》与佛教文化 乐山大佛峨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绵远的峨眉山佛教文化不能不体现于山志及其编纂过程之中,无论编志者是否信仰佛教。《译峨籁》可谓一部山志,现存各种《峨眉山志》均收录其自序和金之俊等人的序文。
别史 杂史综而言之,凡不能列于正史而又关系一朝大事的纪传体通史如苏辙《古史》、断代史如郝经《续后汉书》、区域史如崔鸿《十六国春秋》等都可谓之别史。从史籍分类看,别史和正史及杂史的界限都不甚明确,在《四库全书总目》以前的目录书中,“别史”在正史类、通史类、杂史类及史部之古史、故事、传记、杂传之类,甚至在经、子、集部中都曾出现过。
杂史 杂史,中国记载一事始末、一时见闻或一家私记史书。创始于《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叙》述其著录标准称:“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正史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祗一家之私记。”
永乐大典编撰成书 《永乐大典》开始编纂是在明永乐元年。1404年编完,命名为《文献大成》。不久明成祖朱棣认为该书内容不够详备,不符修此书的原意,故而又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参与,重新编修。这次参加编校、抄写的达2100多人,历时5年,于永乐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总计近22900卷以上,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赐名《永乐大典》。网络配图该书为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