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

董健吾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基督教牧师竟“益国匪浅”

董健吾其实是一位基督教牧师,由于他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所以宋庆龄也不吝盛赞其“益国匪浅”。宋子文茅塞顿开,立即表示赞成,认为这是最好的人选。对此等重任,董健吾感到非常荣幸,一口答应了下来。秦邦宪将电报交给董健吾,要他确保安全,迅速送达,并请向宋庆龄代致敬意。3月5日,秦邦宪等将董健吾送至城外,握手作别。董健吾仍按原路返回西安。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内外因素和基本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契机

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民族危机之所以能够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功不可没。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有很多内外因素在起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定的基本条件和契机,否则这次的国共合作绝不会顺利发生。阶级矛盾的缓和、复杂曲折的经过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 ... 获取政治资源的历史转折点

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讲,第二次国共合作其实就是中华民族整合所有的政治资源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这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也成为中国...获取政治资源最重要的历史契机。其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中国...可以全力以赴发展抗日力量,向全世界公开宣布自己的政治观点。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为何产生摩擦冲突

国难当头之际,国共两党为了保家卫国这一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但这并不表示两党之间不再存在分歧,相反,这些分歧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制造了不少摩擦冲突。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刚确立时,蒋介石即授意国社党负责人张君劢发表致......,以“军队属于国家”为由,要求将八路军训练、任命及指挥权完全托之蒋介石,再以“一国之内唯有一种法律,一种行政体系”为词,要求...“取消特区之制”。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展轨迹: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经历过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当时国共两党的党际环境经过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这样一个演变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次合作形成的发展轨迹。国共两党领导人的直接谈判,终于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协议并付诸实施。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标志着国共两党终于从互相厮...的仇敌转变为合作抗日的同盟者,促进了中国抗日运动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