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不比较,不计较,自然无烦恼

如果能够安于自己现在的生活,不与别人相互比较,那么自然也会减少许多烦恼。星云大师曾为人题字“不比较,不计较”,因为大师认为,人生各种烦恼的主要来源就是比较和计较。所以,我们只要秉持着“不比较,不计较”的人生态度,才能在为人处世中体谅他人,宽容自己。

当佛陀遇到孔子:比较二人之教育观

为更清楚地表述孔子与佛陀二人的教育...,下面略作展开加以说明。具体而论,佛陀教化弟子不外言传、身教两个方面。由此可见佛陀在教化弟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孔子回答说,不仅因其官位要如此待他,对盲人也更应如此。此外,有一次佛陀受阿耆达国王之请,赴该国结夏安居。由于中途变故,佛陀与五百弟子没有受到供养,加上该国遇上灾荒,谷米昂贵,乞食难得,弟子们饿得东倒西歪。

轻松学佛法:认识佛陀教育

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误会,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年轻的时候也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不切实际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佛教的教学进入到高等知识分子阶层,大家就不会说佛教是迷信。将佛教教育提升,让大家知道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不是迷信,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台湾省成立的道场叫做“佛陀教育基金会”,在香港成立的机构是“佛陀教育协会”。

人忙心不忙 1990.6.16~1990.6.30

星云日记人忙心不忙1990.6.16~1990.6.30六月十六日星期六“国际孔孟思想与中国文化前途研讨会”今在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揭幕,主办单位邀请我参加开幕典礼。这次参与的学者专家来自香港、台湾省、新加坡、大陆,有一百多人出席。因限于西来寺场地关系,今天来表演的乐仪队仅三十人。主办单位上午来电表示,主动签名要来的有八十多位。下午四时起,准六时齐集于东禅楼,千家驹夫妇也随缘参加。

孔子与佛陀教育观之比较

孔子与佛陀教育观之比较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孔子不同,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其生活年代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他们被后世并称为东方的两位圣人。因此,有人以为“与其称释迦牟尼佛为宗教家,不如称他为教育家,来得更为恰当”。在此形势之下,作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

佛陀的教学 ...

佛陀的教学...竺摩佛陀一生的教育原则,可有两种一是契理,二是契机。如佛陀最初和弟子们说的真理,是在苦集灭道的四谛。在契机方面说,佛陀每次说法,都是应众生的机感,而作不同的说法。如中国的孔子,他教学生,亦有运用这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态度。佛陀的对机说法也是如此,同是一种真理,而随对方的根性所好,可做各种不同的说法。

什么是禅宗(下)

所以达摩在禅宗史上,可说是沟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桥梁。他们一再的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了禅的精神。以笔者的看法,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否则单靠老庄等道家思想的复兴,实不足以构成禅宗那种生龙活虎般的精神。如果这种说法不错,那么庄子的根本精神是禅的核心。落千丈有一次,有人问女偊,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

道教的宗教定义

道教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道教的起源

道教以道为至高信仰,认为无形无象、玄之又玄、江西鹰潭龙虎山道教发源地只可意会无法言说。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其实基于现实世界,道教也有着各种积极的意义:道法自然,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得道成仙。

第二日 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现时国家危难·已至千钧一发之际。余以为今日欲言治国·需标本兼治。故为父母者·于其子女幼小时·当即教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时任性骄纵·听其自由·绝不以孝弟忠信·因果报应为训。名为抬高女人人格·实则不但推倒女人的人格·并家庭基础而亦破坏·曷胜长叹。故知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实任其多半。因母子天性相关·果能至诚·必得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