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是《孔子像》还是《庄子像》

是《孔子像》还是《庄子像》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春秋时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发现,此像其实不是马远画的《孔子像》,而是《庄子像》。因为我将两种图片仔细对照,发现现在流行的《孔子像》,其实只是曾藏于项元汴、余绍宋《庄子像》的一件临摹本。估计所谓马远画《孔子像》,也出笼于新中国成立初。

清代袖珍《论语》仅比火柴盒大

清代袖珍《论语》仅比火柴盒大在我收藏的上百本古书中,有一本书尤为喜爱。此书是清朝出版的《四书五经义大全》之卷三《论语》,书长7.5厘米,宽5厘米,只比普通的火柴盒大一点。据了解,清代袖珍书,这种微型书最早被人称为“巾箱本”。巾箱本演变成作弊书,则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考试作弊自然而然成为少数应试者采用的手段之一,巾箱本当时就被考生藏在袖子里用于作弊。

君子佩玉,小人藏刀,凡人藏钱,富人藏宝,

君子佩玉,小人藏刀,凡人藏钱,富人藏宝,佩玉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种重要地位的形成首先是与中国人的观念理想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古代的帝王将相佩挂玉饰是为了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文人骚客佩挂玉饰是为了显示风流倜傥,百姓走卒佩挂玉饰则是为了祈求平安。人爱自然,故爱美玉,君子崇德,故崇玉品。君子佩玉,此道迷人之处,在于美玉与心灵的契合,其中的乐趣溢于言表。

人穿衣的美学:汉服与內涵

在历史的承传与发展过程中,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徵。这些特色不仅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服饰,邻国深受汉服影响而产生的和服、韩服。深衣的袖口宽大,象徵天道圆融。汉服之美领口左右相交,象徵地道方正。

食是天性,但食养背后的门道你却不一定知道

小编导读在中国人眼里,「”食”是生活,是技术,是艺术,甚至为一门哲学。提到中国人对饮食的看法,或许首先联想到的一句话是「”食色,性也”。今天这篇文章,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告诉我们,食养本于「”性”止于「”礼”,「”食”背后的养生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食、色是人的天性「”食色,性也”,其中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性”。「”性”字在先秦,很多时候可以和「”生”字相通,比如

[专家点评] 唐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之一

[专家点评]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之一此为唐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宋黄庭坚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孔子的「 ”养生三戒”,感悟养生的真谛

历史记载,圣人孔子73岁去世。今天,我们不谈孔子辉煌的事迹,而是从人体气血盛衰这个角度,看看孔子一生在身体和心灵上的变化过程,其实这也是所有人的身心演变周期。不同的生命阶段应该怎样养生?

孔子随口说的一句脏话,竟然流传了上千年

孔子的影响孔子众所周知,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古代的时候被人们奉为圣人,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依旧对现代的人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孔子的著作中,他的话语都是充满着哲理和启示的。

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 ”三不朽”的有几人?只有「 ”两个半圣人”

提起圣人,大多数中国人想到的一定是孔子,他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后世读书人的「”至圣先师”,为万世师表。对于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还有无其他圣人,人们众说纷纭。若论成为圣人的标准,「”三不朽”则当之无愧。何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