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 ”心即理”的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王阳明心学的心即理是在「”亭前格竹”失败,开始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到后来,因受困于龙场悟道后才真正确立起心即理这一重要命题的。(一)陆九渊的著名命题心即理。陆九渊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读古书,读到「”宇宙”二字,根据书上注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认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心即理的思想逐渐显露出来。陆九渊从不著书。有学生问他,先生为什么不写书?他回答说:「”学
孔子:谋者善计,勇者善胆,智者善藏 谋者善计古人有句格言:「”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就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工作,则成事会更有保障。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历览古今中外之事,成功不外乎是「”人谋”加「”计策”。西周早期的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替国家除去祸患;孙刘联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韩非是如何评价各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光辉灿烂时期。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关系,诸子百家皆有相互论战,法家批评儒家,儒家批评法家,都是非常普遍的。所以才产生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文化。假如他不是韩国的王子,或许韩非命运就是另一种结局。
为何被西方学者称赞的科举在中国却被妖魔化了? 为何被西方学者称赞的科举在中国却被妖魔化了?「”科举制之废除,只在朝夕之间便可完成,要想恢复,则至少需要百年。”这是一位老先生的感慨。「”...”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一千多年的科举制,造就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当然,科举制度到
尧舜的禅让,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尧舜的禅让,历来被后人所传颂,景仰。它反映了上古时期的人们民风淳朴,天下为公的美好局面。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都知道在尧舜以前,黄帝及以后的几个部落首领没有实行禅让制,却单单出现在了尧,舜的身上,这事应该没有那么简单。禅让的说法,大多出现在孔墨经典著作之中,但也有史书记载是与其相反的。
这本书,影响了康熙一生…… 自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旋律,历朝历代几乎都遵循着儒学的思想理念操纵国家机器。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虽是早年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满洲人,但在入主中原后,他们很快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继续视儒家学派为正宗,以其为工具对中国进行封建统治。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帝即位以后,以儒学的分支之一的程朱理学作为自己治国为人的指南,并将其贯彻在
李贽为何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他为什么要反对孔子思想? 李贽,明朝最为异类的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对孔子的学说也基本否定。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话当成圣贤之说,把一个普通人孔子当成圣人。更先进的是,李贽竟然主张男女平等。明朝是宋朝的放大版,轻武重文思想严重,儒家思想压制异说。
成大事者,守愚,守静,守时,守信 老子告诉年轻的孔子,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空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你要去掉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如此才能成为圣人。
民国历史人物-国学大师(四)来围观民国国学大师都有哪几位 容庚出生书宦之家,幼年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院读书。在国学造诣方面与师兄黄侃并称北吴南黄。精通9国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是民国时期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及东方国学第一人。1885年辜鸿铭回国到张之洞慕府中任职并开始精研国学,其间将中国的四书译成英文发行海外,在西方各国产生重大影响。民国后辜鸿铭留着发辫,穿着前清服饰在北京大学任教,为为当时北大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