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圣人本来是稀缺资源,什么时候开始「 ”满大街都是了”?

儒家凭什么敢说「”满大街都是圣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圣人就如同这个名称本身一样,是一个神圣、高贵的,在中国人心目中标志着最为完美、境界最高的人格的名词。从古至今,被称为圣人的人是罕见的。例如被司马迁尊为「”至圣”的孔子,「”亚圣”是孟子。除此而外,还有「”武圣”关羽、「”医圣”张仲景、「”茶圣”陆羽、「”酒圣”杜康等等,几乎各个行业都有「”超凡入圣”的。但这些行业性质的「”圣人”要么是某个领域

百家争鸣(7)帝国时代的新历程

秦并天下不仅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政治乱世,而且终结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中国从封建制王朝走向郡县制帝国之后,未能出现治国理论的创新,帝国的治理沿用的是儒墨道法的思想体系。了解诸子百家在帝国时代如何发挥作用,有必要回顾一下诸子思想发展的轨迹。因此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维护君主制进行设计的,诸子在政治制度上其实毫无创新。儒家迅速成为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独尊的儒术统治官场两千年。

穿越历史去齐国读研究生,稷下学宫选修课导师指南

中国最早的高端智库——稷下学宫孟子在邹国无法实现理想,干脆带着弟子们去齐国。齐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第一霸主,虽然后来衰落了,但仍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除了大国优势明显,齐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尊贤重士的风气,也是吸引孟子的重要原因。

道家还是儒家——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思想本色

众所周知,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千年传统学问,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家学问都在发展中出现不同的异化。儒家异化成官场学,道家被强行扯到道教路线。也就是说两门学问,一门走了上层系统的官路,一门沉入民间信仰的民路,走的路线不同,应用场合不同,自然就不能一概而论了。道家讲究修生养性,无为而治。

《资治通鉴》——那些你需要品读的古人智慧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出自《资治通鉴·宋纪》。择取别人的长处,然后去学习,这样就会将自己

​「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路,晚年竟然被人砍为肉泥,惨死街头

题/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路,晚年竟然被人砍为肉泥,惨死街头文/破晓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盗用警告:本号已与「”...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孔子画像)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十分杰出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