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

范长生简介 西晋时成都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生平

出身土著豪族,时成都一带天师道首领,时流民起义军大成政权丞相,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平定后,朝廷为免再生事端,将涪陵五千余户强行迁往成都,其中即有范长生一家。饱受战乱与歧视之苦的范长生,也加入了天师道,长期住在成都西山(青城山)。因他注重信义,博学多才,深得天师道教徒的敬服,被拥为成都一带天师道的首领。《列仙传》说蜀才「年百余岁,人奉为仙,称曰长生」。

明代的道教发展概述

明代的开国君主太祖,在夺取政权之时,便一再利用一些道士为他制造舆论。这可能与他要以汉族统治代替蒙族统治、而道教在当时汉族地区的社会影响比较广泛有关。这些措施成为了有明一代君主管理道教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明代的统治。>>道教在明代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元中、后叶形成的以符为主的正一道和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道两大派别。>>武当山的道教环境也为张三丰一派的全真道发展提供了条件。

寇谦之简介

寇谦之简介  寇谦之(365-448),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北京)人。出身北方士族,年轻时修习五斗米道,后从成公兴至华山修道。之后,宣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辅佐北魏太武帝(423-452在位)。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他对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创建的天师道教义进行...

寇谦之简介 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寇谦之生平

少奉五斗米道,后从成公兴于嵩山修道。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南北朝新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寇谦之为北魏著名道士,原名谦,字辅真。自称东汉光武帝时雍奴侯寇恂的十三世孙。>寇谦之夙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年时曾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随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后出山入世,整理改革已不大合时宜的天师道旧制度及科范礼仪、道官教义等,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