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第4章 明朝抗倭海防建设(2)

严格保甲制度,搜捕勾结倭寇的人。由于朱纨采取了这些措施,使福建沿海的舰船充足,甚至有余。但是由于朱纨不久后被诬陷革职,没有完全得到执行。随之附近寨所的兵力也加以调整,使整个福宁州的防卫有所加强。这年四月,明廷撤掉了朱纨的一切职务,还迫使他服药而死。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朱纨被罢官后,他整饬的海防随即废弛。

第一节 和尚送帽,助长野心

然而,皇太子朱标的死与朱元璋的死,更加助长了朱棣的野心。这还得从一个和尚身上说起。不一会儿,一个和尚推门而入,他就是姚广孝。>>官房中,和姚广孝一样在等待的和尚还有九位,他们都在担心,究竟会被哪个王爷挑中,今后又将去往何方。姚广孝端坐在椅子上,感觉到心脏也跳得猛烈。这时,一个面容沉静的和尚也不打招呼,冲着朱棣小声说:“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这白帽子,另有含义。

蓝玉主要犯了什么错?不断“犯错误”的蓝大将军

并告诫蓝玉“率德改行”。更为严重的是,蓝玉还碰了“高压线”,居然不按大明军中规矩,私自提拔军中将士,对犯了错的军士也私自进行刑罚处置,在军士脸上黥刺。御史依法问罪,蓝玉不仅不责备自己儿子,反而拿了“家伙”捶打驱逐御史。随即下令对蓝玉等功臣家非法获取的盐引进行了没收。

明代安南叛服是怎么回事

安南国是远古交趾地区。唐初,改安南郡都尉府,属岭南管辖。后日又被伯父陈叔明逼死,叔明畏罪,贡象及方物,被朱元璋得知其实,下诏退回贡物而不受。过了几年,才发觉安南国朝廷政变,陈炜已死,于是命令广西守臣拒绝安南使节入境。朱元璋认为陈叔明原是篡弑贼臣,遣使往吊,等于奖励叛乱,于是不遣使节吊祭,并传檄安南国使者告以天朝不吊之因。李彬派将军讨灭叛乱,可是反叛事件仍然制止不住。

明代对私营手工业的控制与反矿税监使

明朝中叶,朝廷进一步加强对私营手工业的控制,尤其是采矿、制瓷、纺织、制盐、制茶等私营手工业备受限制,且不断遭受盘剥和掠夺。在一些地方出现工商业者武装开采矿产,武装贩运私盐、私茶的斗争,最终则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反矿监、税监的斗争。万余名瓷工奋起反抗税监的暴虐,放火烧毁御窑,打死潘相爪牙陆太守,潘相本人也被儒童殴打致伤。民窑主王大京代表诸窑主与王朝等人交涉,却遭拘捕。这一行径激起窑主与窑工的联合反抗。

明代抗倭援朝战争简介

朝鲜陷入空前严重的亡国危机,明朝也受到严重威胁,情况异常紧急。这种损害朝鲜民族利益的和议,遭到明朝的拒绝,决定派出重兵援朝。明军奋勇围攻,双方战斗异常激烈。>>平壤大捷使朝鲜的抗战由被动走向主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争取援朝战争的全面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侵略军正在蹂躏朝鲜国土时,农民拒纳军粮,反对侵略战争。

明代东林朋党是怎么回事?

东林党人王之负责审理此案,审讯得知系受郑贵妃手下太监指使。然而有神宗的庇护,尽管东林党人指责是郑贵妃的阴谋,却终未有结果。于是东林党与其他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东林党人,大受重用,分居首辅及吏部、兵部、礼部、都察院等官署长官要职,权极一时。朝政日渐腐败,东林党人遂再度发难。事后,阉党、巡抚毛一鹭逮捕了带头反抗的市民颜佩韦等五人,将他们全部处死。

明代秘史:太祖悲咽女子受难

明初尤重孝道,明太祖不仅令世人行孝,他自己也以身作先之。他自称孝子皇帝,每祭太庙,就悲咽泣下。如孝宗、孝康、至孝、纯孝、广孝、达孝等,可以说,都是受到朱元璋的影响。因此,明初民间行孝之事,史载具多。世人多以行孝之举为楷模。孝,应当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之一,但明初大力提倡孝道,是为了以孝道而收敛人心,从而使人们服服帖帖地服从统治阶级的奴役。类似这种荒唐之举,《明史》中也有不少记载。

明清时期军事制度介绍

清代在军队的训练制度、后勤供应、武官考核、军纪执行、军功奖赏及优抚政策方面,形成了完善的军政制度。>>明初仿照宋元的枢密院制度,在朝廷设大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机构,节制内外诸军。明代前期的军饷,基本上由屯粮和盐引解决。开国之后,明太祖即“令军士屯田自食”,要求卫所军卒,一部分负责戍守,一部分从事屯垦。兵部名为朝廷军事领导机构,实权不大。军机要务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负责。

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行踪

而因削藩而失去帝位,这是建文帝事前没有想到的。当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后,建文帝的下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难觅遗踪,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自焚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