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废立皇帝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汉献帝聪慧,没娘的孩子才可靠 最主要的原因是汉献帝没娘,而汉少帝却有一个当了多年皇后的母亲,即何太后。综上,董卓所谓的行大逆之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立皇帝的本意其实就是为了除掉外戚势力的旗帜何太后,以便自己掌握住这一势力。至于以袁绍为首的世家集团以董卓擅自行废立之事讨伐他,仅仅是因为董卓整合了原西凉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势力后,让世家集团感到了莫大的威胁。
一言乱天下的三国「 ”毒士”贾诩的结局如何? 贾诩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概率很低,《三国志》中介绍他的篇幅也很少,但是人们谈到三国的谋士的时候,贾诩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甚至很多人认为贾诩是三国第一谋士,因为贾诩轻易不献计,而经他所献计策,只要被采用,没有一次失败的,可以说是计计都是必...绝技。易中天在讲三国时曾说贾诩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一个人。
郭图诬陷张郃和高览,看似推卸责任,实则另有隐情 小说第三十回提到,得知乌巢被袭的消息,张郃提出应派重兵支援乌巢,但郭图却认为此时曹操的官渡大营兵力空虚,建议袁绍向官渡发动进攻。等张郃、高览进攻官渡失利后,郭图为了逃避责任,诬陷张郃、高览有降曹之意,令袁绍大怒,欲将二人治罪。张郃、高览惊恐不已,最终投降了曹操。那么,小说中描述的这段郭图陷害张郃的情节又是否为真实的历史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段史料就出现在《三国志张郃传》当中。
从董卓进京到三国归晋,这才是你所知道的三国历史 不过,如果稍微较真一下,三国演义的重头戏讲的并不是220年曹丕代汉建魏之后的那段时期,而是董卓进京之后的群雄争霸,这才是整部三国演义里戏份最重的时间段。确实历史不应该简单按照朝代来切分,董卓与袁绍的对峙不过我们准确切分三国,以董卓进京之后的190年作为三国的起点,而不是三国演义所讲的184年的黄巾起义平定。董卓与关东诸侯的对峙(一)整体脉络三国演义让我们熟悉了三国历史,但在很多地方也误导了我们。
董卓麾下大将结局有多惨,9大名将惨死,只有一人修成正果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机会到了,一个人没有实力,或者不会把握机会,即使机会到眼前也会轻易流失。董卓是一个有实力,也会把握机会的人,他能征善战,且兵多将广,这使得他具备了成就霸业的资本;遇到外戚和宦官内斗时,他也很快把握住了机会,奉诏进京夺取了权力。有实力,会把握机会,可以让人轻易获得权势,但德不配位,成功也可能会是灾难的开始。
袁术和袁绍,各自称霸一方,为什么不选择联合起来呢? 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从而建立了三国中最强大的曹魏。
官渡之战期间,最有可能和袁绍暗通款曲的是谁?这四个人有嫌疑 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战前曹操不仅实力不如袁绍,而且当时还面临三大困境:第一,粮草不济,曹操甚至一度想退兵回许都;第二,后方不稳,特别是豫州汝南和阳安等郡叛乱频生;第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策都有可能偷袭许都,或被袁绍拉拢从后方袭击自己,可以说曹操面临的局势远比袁绍严峻得多。
袁绍的老家在中原,为何东汉末年却跑到河北?其实他是学刘秀 袁绍的老家明明在中原地区,为什么袁绍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偏偏要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地跑到河北地区呢?袁绍不回中原而远赴河北可不是慌不择路。相反地,袁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特意选择奔赴河北地区的,因为袁绍此举是在效仿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赵云为什么离开公孙瓒?并不是因为刘备 想要了解赵云当时的想法,必定要了解那时围绕冀州所发生的事情。公孙瓒当时受幽州太守刘虞节制,但是军队方面有很大的自...,经常违反刘虞的意思。袁绍和公孙瓒此时都瞄准了冀州,袁绍鬼点子多一点。他先跟公孙瓒联盟,约定一起攻打冀州,但是袁绍私下又让人去给韩馥通风报信,说公孙瓒要攻打冀州。以公孙瓒的实力,韩馥是不可能守住冀州的,破城之日便是韩馥的死期。
郭嘉在曹营有哪些「 ”神操作”?郭嘉在世为什么诸葛亮不敢出山 但凡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大多听说「”过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因为在公元207,年38岁的郭嘉因病死于北征乌桓的归途中。巧合的是这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27岁的诸葛亮。郭嘉死之前,诸葛亮一直在隆中种田,活得相当低调。所以说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心系天下。特别是荆州当时的大佬刘表,还是他自家亲戚,但诸葛亮却始终不出仕,最后偏偏选择在公元207年郭嘉去世之后。刘备三顾茅庐,他就投奔了刘备,于是后世的坊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