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专权

党锢之祸:不仅是东汉的挽歌,也是中国士人精神的转折点

说起对中国文化的打击和破坏,人们会想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项羽在咸阳的纵火焚烧,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狱”。的确,这种事件对中国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断层。而我要说的是汉代发生的另一场悲剧——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并没有在文化上直接进行打压,然而却严重打击中国士人对天下兴亡的参与热情。自从党锢之祸后,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就隐逸于山林,纵情于声乐,留心于玄学。表面上知识

宦官历来名声不好,为何司马光笔下这9个宦官是个例外?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历史上还是有不少称职的宦官,甚至优秀的宦官出现的。比如宋代司马光就十分推崇历史上的一些宦官。在其皇皇巨著《资治通鉴》中,他曾列举了九大优秀宦官,予以肯定,其中第8位宦官几乎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唐,第9位更有雄心壮志,力图恢复大唐。他们都是可以流芳百世的宦官,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党锢之祸:一场围绕东汉王朝内部利益再分配的权力斗争

党锢之祸九月辛亥,中常侍曹节矫诏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皆夷其族。早前大将军窦武与太尉陈蕃恨宦官专权,便相商铲除宦官曹节、王甫势力,并先期抓捕了长乐宫宦官郑飒。那个典中书的宦官正是从窦武参奏郑飒,借此铲除曹节、王甫等权宦的奏疏中,看到了大批长乐宫属官也将被处置的消息,才慌忙将此事告知负责宫卫的五官史朱瑀。

聪明的嘉靖帝为何不能中兴明朝?只因他做皇帝存在正负两面

很多人一提到明朝的嘉靖帝,就会有勤政和昏庸这两个成反比的词出现,那么嘉靖帝为什么会有这两个极端的评价呢?只因为他是一个有两面性的人,而他勤政这一面也只是为了坐稳皇位。嘉靖皇帝画像也就是说,他早期的勤政是做给人看的,但他为什么要在早期故意表现出勤政呢?

从制度上分析,北宋一直生活在唐朝的「 ”阴影”之下

因为他接手的这个帝国正在面临着内忧外患,宋朝的周围有数个割据政权,北方还有强大的辽国。更让赵匡胤担心的是,过去的53年里,中原中央政权已经更替了5个,就拿宋朝的上一任王朝后周来说,这个国家不过存在9年而已。这意味着此时的中原政权很不稳定。恐怕这还要从205年前的安史之乱说起。宋太祖背景大唐天宝十四载,边帅安禄山率蕃、汉15万精锐进攻唐朝,影响深远的安史之乱至此爆发。

大中之治:大唐最后的治世 帝国最后一抹辉煌

大中二年宣宗一朝,原本甚嚣尘上的朋党之争终于渐次消歇,偃旗息鼓了,其原因除了两党的党魁相继离世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宣宗李忱拥有高超的驭臣之术。此次贬谪事前毫无征兆,令满朝文武都大惑不解。这条腰带是御用物品,天子在不久前把它赏赐给了左军中尉马元贽。天子立刻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警觉。他当场质问马植,这条腰带是不是马元贽送的。马植已经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不敢隐瞒,只好道出真相。

文宗不满,发动甘露之变,却东窗事发,幽禁宫廷

而年少的唐文宗,虽然是宦官所拥护,但却对宦官极度憎恶。唐文宗的首次尝试宣告失败。舒元舆图因此,文宗只能去重用那些官职低微的官员,而这些官员中为首的便是之后发动甘露之变的两大核心人物李训,舒元舆。文宗宣见,要共谋铲除宦官,两人鼎立支持。天真的文宗和他信奉的臣子决意向仇士良开战,也就是甘露之变。而文宗也因此事被囚。唐文宗发动的甘露之变虽然失败,但其破釜沉舟的勇气却值得我们去敬仰,去推崇。

古代太监掌权年代—中国古代官制:第二十五章【南衙北司之争】

第二十五章一唐末中央政治评议南衙是指唐朝文武百官议政的所在。北司即内侍省,因设在皇宫北面,故名之北司。北司是侍奉后宫饮食起居的机构,省内清一色的是宦官,由内侍监、少监、内侍等宦官负责,职掌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晒扫庭院、内库出纳以及其他杂务。作为皇室的奴仆,他们地位卑贱,人物卑琐,品级低下,与位居南衙的高官大员自然不能相提并论。这是发生在唐朝末年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第二次宦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