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

庞涓命殒马陵道

马陵道是魏国名将庞涓的丧命之地。庞涓率领三国联军直逼赵都邯郸,希望一举灭赵。这时,齐军已经向东撤退,庞涓却率大军紧追不舍,誓要与齐军决一死战。>孙膑估算行程,认定庞涓将会在天黑后赶到马陵。发现道路被封堵后,庞涓亲自上前察看。见路旁大树上隐约有字,庞涓就命人点火把照看。庞涓知道败局已定,为了不做俘虏,只得长叹一声,拔剑自刎。而马陵之战的战败方魏国则元气大伤,从此丧失了与齐秦两国争霸的能力。

忍辱不屈的军事大师孙膑

孙膑是孙武的后裔,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妒忌孙膑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诓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所以人们称他为孙膑。他的这一思想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称道。齐威王任命他为军师。齐威王命田忌同孙膑出兵救赵。孙膑认为魏国素来剽悍勇猛,轻视齐军,决定利用他们这种心理,诱敌取胜。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军事理论的著述,写出流传千古的《孙膑兵法》。

庞涓为何一再中计?是他不懂得吸取教训吗?

公元前342年初,魏惠王命庞涓为将,而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率领魏军十万,大举进攻韩国。看来孙膑不仅懂得军事,也颇晓外交之道。其实无论军事还是外交,它的本质就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家仁义。>对于孙膑,庞涓在心中从未认输过,桂陵一战,如果他预先知道对手是孙膑,他绝不会匆忙回师,从而忽视了途中情报工作的收集,以至大意中伏遭擒,而为天下所笑!

魏惠王为何不识孙膑商鞅这样的人才:格局太小

魏惠王同齐威王对宝贝的不同理解,实际上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治国理念。遗憾的是,魏惠王并不领情。没想到庞涓向魏惠王进谗言,说孙膑是齐国的间谍,并将孙膑处以膑刑。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但公叔痤还没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就生了重病。魏惠王听了后,默不做声。魏惠王觉得两个要求都不答应,未免太不给面子了,于是便暂时答应...掉商鞅的要求。魏惠王走后,公叔痤立刻叫来商鞅,要他赶快逃走。

孙膑和庞涓斗智

庞涓真有点本领。>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

庞涓

怎么办呢,庞涓想了半天,终于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找个借口把这位同窗好友孙膑判了刑,砍了脚,使之成为罪人。孙膑心情悒郁,落落寡欢,他不想沉沦下僚,白给庞涓打工。孙膑傻乎乎地为庞涓默写这本虚无飘渺的兵法,不料庞涓性急,再三催促,引起孙膑疑心。为了迷惑庞涓,他还爬到猪圈里去,去与猪共舞,终于骗了庞涓,偷着跑了。身为魏国武官最高级别——将军的庞涓应当很容易查阅到这本书的。

历史上的庞涓为什么不直接 ... 孙膑?是因为害怕吗?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其他历史记载和分析出来庞涓为什么不直接...了孙膑的。这个事情的发生是在刚刚出山谋划大局不久,庞涓怀有恻隐之心,故不会马上直接下手...的。对庞涓来说是极为想得到的诱惑,兵书没有到手,孙膑还有利用的价值。据说,庞涓死后孙膑也销声匿迹了,再无赫赫战功。

孙膑装疯脱身

魏王听信了庞涓的谗言,要处死孙宾。孙膑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庞涓的奸计,还把他当成知己同学,庞涓就乘机向孙膑索取《孙子兵法》。孙膑为了报答庞涓求情饶他不死的恩情,答应背诵下来写在木简上。这件事引起庞涓派来侍奉他的童仆的同情,便将真情告诉了孙膑。直到此时,孙膑才恍然大悟,他把刚写成的几篇兵书毁掉了,并很快想出了一条脱身的计谋。孙膑就抓厕所里的粪便吃。庞涓相信孙膑是真疯了。

孙膑庞涓斗智

庞涓真有点本领。>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

孙膑减灶诱敌人

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后,一晃13年过去了。齐威王又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令他们前去救韩。孙膑知道庞涓的部队将到,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妙计。齐军一连三天急急退却,庞涓仍派人去数灶,第二天发现齐军留下的灶头数目,只够5万人煮饭了;第三天,减少到只够3万人煮饭了。接着,孙膑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夹道埋伏,对他们说:“等到魏军来到,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