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简介 徐庶的历史评价历史名人 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不久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徐庶的历史评价诸葛亮:“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成语典故_谁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人物 成语典故_谁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人物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还是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 《三国...
三国中诸葛亮庞统齐助阵 刘备龙凤兼得竟还失天下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
峨冠博带成语故事_成语“峨冠博带”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站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曹操常有取荆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三万,屯樊城,虎视荆州、襄阳。吕翔对曹仁说,今刘备屯兵新野,招兵买马,应早除去。曹仁觉得此话有理,便派二吕前去攻取新野。在战斗中,吕...
刘备与徐庶 刘备与徐庶 刘备脱了险,在一牧童的指引下见到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司马徽正在弹琴,他向刘备说:「 卧龙、凤雏是天下奇才,请到一个,便能安邦定国。」刘备大喜,忙追问:「卧龙、凤雏人 在那里?」水镜表示要等到天明才能告知。 当夜,刘备借宿于草堂之侧,思索白天水镜所言...
管仲乐毅 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句话怎么翻译 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句话怎么翻译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隆中对》诸葛亮(诸葛亮)身高八尺,(平日里)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没有认为他这个比较是对的。身长...
历史名人的读书 ... 大全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对刘备影响最大的几位谋士,两位早逝,两位投降了魏国 影响刘备最深的一人了。在正史中,庞统也是被司马徽相当认可一人了,但是庞统最大的能力是识人,先是归属东吴,后投奔刘备。刘备占据蜀地后,封黄权为偏将军。>>这五个对刘备影响极大的谋士,虽然刘备都很想好好重用,奈何徐庶不得不北投曹魏,庞统和法正的早死是刘备的巨大损失;而最后一个黄权,完全可以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却被逼北降曹魏,只剩下一个诸葛亮支撑。
徐庶在他母亲死后为什么不回到刘备身边呢?他投奔曹操或许另有隐情 >>是翻开史料一看才知道我们都被《三国演义》骗了——徐庶进曹营不但不是一言不发,而且他说的话比谁都多,因为他的职务就是言官二把手,就是靠说话换饭吃的,而他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也没有在母亲死后刺...曹操或逃归刘备,也或许是另有隐情。而徐庶能够主动“诣曹公”,可能是另有隐情的。>>那么徐庶为什么一听母亲被俘就风风火火地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呢?
三国时期的徐庶,被俘到曹营后,真的没献过一策吗? 三国中的徐庶,足智多谋,熟读兵法,用兵如神!那么徐庶到底有没有向曹操献过计策呢?也就是说,徐庶是发过言,献过策的,只不过没有受用罢了。三国志为曹魏二十多名谋士立传,而其中并没有徐庶,可以看出徐庶当时在曹魏集团中地位是多么的尴尬。即使徐庶给出什么谋略,也要考虑在考虑,一来二去,形式已经改变,徐庶的谋虑自然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