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狄读书会 | 重看抗日战争颠覆你我的抗战史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17第十七期《重看抗日战争颠覆你我的抗战史》主讲人:郭岱君康狄读书会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正式对日宣战。
蒋介石反腐为何会“肌无力”?到底哪个环节出错了? 蒋介石掌权后,试图惩治...,但最后无果而终。蒋介石“如何能作育人材,激励士风,使其热心勇敢,廉洁奉公也”?蒋介石上台后,命令手下大小“文胆”,抓紧制定各项反贪腐制度。监察、反贪、惩戒职权齐备,蒋介石不可谓不用心。蒋介石对这些大大小小的贪腐案心知肚明,在不同场合痛斥这是国家纲纪的败坏,是道德良心的泯灭。蒋介石大怒,却经不住宋美龄再三求情,最终处理结果只是“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及国库局长吕咸,辞职获准”。
这位让戴笠敬畏三分军统老大去世后为何得葬八宝山 核心提示:很多...高级官员也毫不例外,生怕得罪这位”神秘人物“,但是也有例外,有一人戴笠见了他也要敬畏三分,他就是军统局局长贺耀祖。反对内战的贺耀祖辞去重庆市长一职,并拒绝国民...的委任,参加反内战的民主运动……1961年7月,贺老病逝于北京,终年73岁,他的遗骨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贺耀祖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大风号·淼犇爱历史,原题:此人是军统真正老大,戴笠对他敬畏三分,死后
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的人,并非张学良和杨虎城,45年后真相大白 西安事变的主角,无疑就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改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达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不计后果,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了52年,杨虎城被关押了12年后,被蒋介石暗...,他们的后果都很凄惨,不过他们也因此成为了民族英雄。其实,在西安事变中亲手抓住蒋介石的人,并非张、良二人。而是一位营长,他才是正真的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的人。
记者问张学良:“蒋介石为何会失去大陆?”张学良的回答堪称经典 张学良人称东北“少帅”,父亲是东北王张作霖,他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张学良意识到“不抵抗政策”的错误后,在1936年12月12日,毅然决然的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最终,蒋介石妥协了,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之后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记者问他,蒋介石为什么会失去大陆?
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推荐 ... 戴一顶奇怪的帽子,原因让人称绝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一直带着一顶灰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顶造型奇特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考克帽,毛主席之所以会戴着它出席会议,是周恩来...建议的。这次重庆谈判,毕竟是全中国的一次大事,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命运,所以毛主席等共产...落地重庆时,会有很多中外记者。
中国最美女汉奸,被枪毙前被无罪释放,后来成为中日友好大使 当时,国民...开始严惩汉奸,其中,有一名女汉奸被逮捕,就是李香兰。1932年,李香兰的父亲被怀疑与中国抗日分子勾结。中国人没有权力用汉奸罪指控他。李香兰被无罪释放后,回到了日本。她为中日战争之后的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4年9月7日上午,李香兰逝世,享年94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李香兰女士战后支持和参与中日友好事业,为此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对她的逝世表示哀悼。”
宋氏三姐妹同赴重庆,蒋介石想留住宋庆龄,宋庆龄为何坚决回香港 为了对抗谣言,宋氏三姐妹决定一起向往重庆视察。4月下旬,宋氏三姐妹又到了成都,他们一起视察了成都工业合作社。蒋介石和宋美龄,宋蔼龄都希望宋庆龄长住重庆,领导妇女工作,辅佐......。5月9日,宋庆龄便回到了香港,轰动一时的宋氏三姐妹重庆行落下了帷幕。12月18日,日军侵占香港,但是在日军到达前几个小时,宋庆龄乘坐最后一班飞机,撤离了香港,又一次去了重庆。
抗战期间宋美龄去前线视察,差一点丢了命,她教给战士这样喊口号 宋美龄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去战争一线慰问,她作为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的负责人,四处奔波,曾经差一点儿被敌机夺去生命。10月23日上午,宋美龄和蒋介石的澳大利亚籍顾问端纳、副官张琪一起乘坐一辆敞篷的汽车从南京出发,前往上海战斗前线视察,慰问士兵,看望伤员。随后,宋美龄又一次晕倒了,当她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的肋骨断了一根。
卢沟桥事变后,美国媒体是如何评价中国抗日战争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是中国抗战的第一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美国媒体如《...》等报纸即对事变予以关注,但报道立场“不偏不倚”,对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正义性缺乏理性的分析,更多关心的是远东国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