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陶瓷 绪论 福建陶瓷绪论福建陶瓷文化是福建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40多年来的调查发现,福建省境内的陶瓷窑址分布密集,数量很多,可以说仅次于浙江省。福建陶瓷文化中,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印纹陶,或称为几何形印纹陶器,明显有别于中原等地发现的表面施加彩绘的彩陶和黑陶。福建同安等窑烧造的珠光青资及其对外输出,是宋元时期福建陶瓷文化的另一特色。
论越窑 下 上林湖作为越窑的代名词,也是越窑的中心产地。2、越窑新观点的确认上林湖1957年建水库时,共发现20多处古窑[43]。经科学研究后,对越窑新观点得到确认。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越窑烧造中心区。关于越窑中设“贡窑”。
论越窑 上 论越窑上越窑,是中国唐代五大名窑之冠。当时越州地方出现的瓷窑,史诗上就称为“越窑”又名“越州窑”。如台州地区的黄岩沙埠窑制品,不论从器物品种、造型、纹样、胎质和釉色以及窑炉结构、装烧工具,与越窑相似,有的如同一辙,属于越窑系制品。说明该地作坊虽仿烧越窑制品,但是其发展过程与上林湖仍然不同。越窑在当时凌驾于其他青瓷窑之上,无疑成为其他窑场造型、...工艺、装饰纹样等作为模仿引进的对象。
福州地区发现的薄胎酱褐釉器 福州地区发现的薄胎酱褐釉器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此,我们将最近几年在福州市区及周郊区县所发现和出土的这类酱褐釉器中较典型的标本作一介绍,并试分析于下。此外,我们在连江县博物馆的陈列品中发现3件薄胎酱褐釉器,均完整,分别为瓜棱小罐1、小罐1、小水注1。
论文物鉴定 论文物鉴定一文物鉴定的目的和作用文物鉴定是文物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技术性最强的劳动之一。对于这些文物的鉴定,只能靠鉴定者的经验,即通常所说的“眼力”。甚至有的同志看不起文物鉴定工作,认为那近乎古董商的行当。在这一经销活动中,一批从业人员长期从事文物经营,成为各门类文物的鉴定专家。一些老前辈至今仍健在,已成为各个行当文物的鉴定权威。
[专家点评] 宋 铜甗 [专家点评]宋铜甗另面细部细部解剖图宋铜甗,彭州市青铜器窖藏出土,彭州市博物馆藏,通高76.7厘米,甑口径52.8厘米,鬲腰径24.4厘米。腰部饰一周变形云纹。在末代著录的铜器中,与本器最为接近的是吕大临《考古图》卷二收录的“圆篆”,它可能就是本器仿照的“母本”。但本器的纹饰与“圆篆”全然不同,兽面纹、鸟纹、云雷纹等是将青铜器纹样加以改造而成,乳钉纹虽多,但在这类器物上从未出现过,显然是从其他器类移植而来的。
[专家点评] 南宋 龙泉青釉菊瓣碗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青釉菊瓣碗南宋龙泉青釉菊瓣碗,一九九一年贵州省沿河县洪渡窖藏遗址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高7.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4.7厘米。此为龙泉窑系仿官窑开片青瓷菊瓣碗。为研究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在西南边陲的运销和使用情况提供了实物依据。
[专家点评] 东汉佚名 乐舞百戏图 [专家点评]东汉佚名乐舞百戏图东汉乐舞百戏图,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东汉壁画墓中,反映现实生活内容最为丰富的当属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此墓的墓主人系东汉王朝的一位高级官吏---陈师曾,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其生卒年代不详。《乐舞百戏图》即是其中不可多得、独具特色的壁画之一。此壁画代表了东汉的绘画成就。
[专家点评] 明 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 [专家点评]明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直径4.9厘米。纹饰相同但双兔的纹向相反。兔是玉器中常见的造型。《瑞应图记》中有“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的论述,可见兔在古代也是祥瑞之物。唐宋以后玉兔较前有所增多。这里所见的玉兔对牌,其玉质上乘。
[专家点评] 西周早期 牛首兽面纹铜锭鼎 [专家点评]西周早期牛首兽面纹铜锭鼎西周早期,牛首兽面纹铜锭鼎,山西省淳化县文物馆藏。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66千克。此为西周前期的饪食器。直耳、圆腹、柱足、足沿外折。腹部铸三牺着大錾,十分罕见。腹下近口沿处饰龙纹,两龙相对,构成兽面纹饰,兽口下有一牛首,兽面作啖食之势,足部饰带棱脊兽面,形制、纹饰都很特别。整器体形庞大,气势恢宏,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一件铜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