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专家点评] 南宋 水晶笔格

[专家点评]南宋水晶笔格南宋水晶笔格出土于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年间史绳祖墓,同出土者尚有白玉兔形镇纸、青玉笔格等。笔格作五峰式,三峰有损。山峰高低排列颇像人之五指。水晶器物如没有雕工,是很难判断年份的,这件有确切年份的出土物对研究同一时期的文物提供了重要资料和佐证。

[专家点评] 战国滇国 蛇形网状器

[专家点评]战国滇国蛇形网状器战国滇国蛇形网状器高26.5厘米,宽32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现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器主体造型为一蛇,蛇首高昂,眼睛圆睁,张牙露齿,凶相毕露,蛇腹弯曲,蛇尾翘起形成一原形銎;蛇腹下凹部焊接一个网兜。此器造型生动,构思新颖,蛇棱角分明,立体效果突出。

[专家点评] 史前 冠形器

[专家点评]史前冠形器史前冠形器(细部)史前冠形器高5.8厘米,上宽7.7厘米,厚0.3厘米。玉器为青白色,具有透光性,扁平,上宽下窄。上端中部有尖顶凸起,作华盖状。两侧近下端处呈凹弧内收,下端锯割出扁榫,榫上有三个等距的小透孔。神人头戴羽冠,眼、鼻、嘴俱全,并显露张开的双臂。其下为兽面,双眼为重圈,有椭圆形眼睑,宽鼻,阔嘴,一对獠牙外伸。此器出土时,扁榫部位有朱砂痕迹,并与木质纤维朽痕相连。

[专家点评] 史前 钺

[专家点评]史前钺史前钺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现收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冠饰前端高4.6厘米,后端高3.6厘米,宽8.4厘米。冠饰和端饰为白色,一侧有紫褐色暇斑,属同一玉料,钺体为青色,有少许褐斑,玉质优良,具有透明性。钺体呈“风”字形,两侧边略向内凹弧,左右不对称,上侧边较下侧边略窄。在刃角上各雕琢图象,下角为浅浮雕的鸟纹。神徽、鸟纹如出一辙。钺体上雕琢的图象,为所有良渚玉钺所仅见,堪称“钺王”。

[专家点评] 西汉滇国 虎牛搏斗铜扣饰

[专家点评]西汉滇国虎牛搏斗铜扣饰西汉滇国虎牛搏斗铜扣饰是一件西汉时期滇族所特有的装饰用扣饰,长14厘米,高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该扣饰的造型是一头公牛与猛虎在作生死搏斗,猛虎咬住公牛前肢,而公牛却以利角刺破了虎的腹部,致虎肠流出……牛之倔强性格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造型象征着滇族人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所形成的坚强的民族性格。

[专家点评] 史前 管

[专家点评]史前管这件玉管于1976年江苏省常熟市黄土山出土。管身乳白色,有青斑。下节每两面为一组,转角处的凸面联接左右两个椭圆凸形,其中各有一个圆圈,下部转角处两侧的凸出短横档垂直相接,系一简化兽面纹,下节共两组。管和珠贯穿起来就成串饰。玉管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传统玉器。同串中相邻的玉管往往能够并合对接。该玉管现存于常熟市文物管理...会。

[专家点评] 战国早期 曾侯乙联禁铜壶

[专家点评]战国早期曾侯乙联禁铜壶战国早期曾侯乙联禁铜壶出土于湖北随州。壶盖有衔环蛇形钮,盖外沿套装勾连纹的镂孔盖罩。壶颈两侧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龙形耳。两壶内壁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禁面有两个并列的中空圆圈,以承放大壶圈足。禁的长边各有二兽足。兽口部和前肢衔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侧面均饰蟠螭等纹饰。铜禁出土不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

[专家点评] 战国 青铜错银带钩

[专家点评]战国青铜错银带钩战国青铜错银带钩(侧面)战国青铜错银带钩(另面)战国青铜错银带钩(细部)战国青铜错银带钩(细部)战国错银带钩为青铜铸造,呈流线型,全素面,主体部分施以错金银工艺,形成了富丽辉煌的视觉效果,掩饰了素面单调的缺憾。错金银工艺大约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到西汉,最初主要用于铭文。至战国以后,带钩的...也日趋精巧。

[专家点评] 西周 鱼国青铜銎内钺

[专家点评]西周鱼国青铜銎内钺西周鱼国人首青铜銎内钺出土于宝鸡竹园沟13号墓。钺身长方形,舌形刃较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通长14.3厘米,刃宽7.8厘米,内长2.6厘米,宽3.3厘米,重0.45千克。钺刃后部装饰有兽首,本部装饰蛇纹,蛇昂首曲体。内部两侧装饰蛇首,蛇身曲体于銎口之上,布局别致。銎上齿端接有人首。人面部表情憨厚朴实。此钺华丽精美,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非实用的兵器。

[专家点评] 西周中期 卫盉

[专家点评]西周中期卫盉西周中期卫盉(另面)西周中期卫盉西周中期卫盉(细部)西周中期卫盉西周周原董家窖藏卫盉,通高29厘米,口径20.2厘米,重7.1公斤。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从而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它把当时具有货币职能的贝作为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记载下来,这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尚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