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元 银镜架 [专家点评]元银镜架元代银镜架,通高32.8厘米,宽17.8厘米,于1996年江苏苏州南郊吴门桥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镜架折合式,分为前后两个支架,结构略似交杌。后架上部镂雕凤凰戏牡丹纹,框沿为如意式,顶端立雕流云葵花。中部分为三组,中雕团龙,左右二组对称,如窗式,透雕牡丹,四角有柿蒂形镂空。
[专家点评] 汉 玉高脚杯 [专家点评]汉玉高脚杯这件在咸阳秦都区马泉乡大泉村“大泉汉墓”出土的玉高脚杯,高13.7厘米,口径6厘米。出土时残破,修复后完整。玉呈浅黄色,局部有乳白色,黑蓝色相间。质地光滑细腻,形状如杯状,平唇,简形腹,腹下有柄,柄下为中空的盘足,底为实心喇叭状。据最新的考古资料证明,汉代高脚杯目前全国仅发现两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西汉初期墓曾出土一件,与咸阳马泉所出的高柄相差无几。
[专家点评] 3~5世纪 青铜獬豸 [专家点评]3~5世纪青铜獬豸这只獬豸为铜制,长70.2厘米,独角带刺,低首颔胸,颈项粗壮弓起,前足直立后足曲弓,尾竖立上翘。整个造型栩栩如生,犹猛兽蓄势,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獬豸,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后汉书·舆服志下》云:“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此獬豸约制造于魏晋之时。
[专家点评] 汉 玉俑头 [专家点评]汉玉俑头这件汉代玉俑头也出土于汉元帝渭陵,是成批玉雕中的一件。墓中数量繁多表明汉元帝继其父之所好,仍遵循死后大量葬玉的习俗,《汉书》记载”宣帝幸河东,凤凰集,得玉宝,乃起万寿宫。
[专家点评] 商代 青铜凤柱斝 [专家点评]商代青铜凤柱斝青铜斝,盛酒行礼之器,也可兼作温酒之用。由于体形较大和广口,可知其不是饮酒器。斝在商代比较盛行,并常与爵组合配套入葬。这件商代青铜凤柱斝,通高49.8厘米。器侈口,口沿上饰有一对凤鸟形柱。腹为分档下有三只袋足,袋是为锥形足。双柱后器颈间有一鋬,上饰兽首。鋬上兽首装饰为殷墟文化晚期所流行。青铜斝腹部装饰羊角纹是很少见的。这件凤柱斝是商代后期青铜器中的瑰宝。
[专家点评] 西周早期 太保鸟卣 [专家点评]西周早期太保鸟卣古代雕作,特别是动物雕刻,往往都有着特殊含义。西周早期的太保鸟卣,通高23.5厘米,长冠鸟式,整体雕塑为鸟形,鸟首像鸡。卣的提梁在颈部两端有环连接,环上饰有鳞纹。器上铸有铭文“太保铸”三字。与太保方鼎完全相同。周初,召公为太保。武王灭商后,为抵御弋狄南下入侵,封召公于燕,建国于河北北部。这件卣虽为传代的铜器,无出土地点。故只能推测它可能与召公家族有关系。
[专家点评] 西汉 滇国虫形纹铜叉 [专家点评]西汉滇国虫形纹铜叉西汉滇国虫形纹铜叉,高26.3厘米,晋宁石寨山出土。圆形直銎,銎上有固定木柄的孔及环耳,表面饰有各种图案纹饰。銎的前段是线刻的四足爬虫,这是在滇青铜器上很少见到的怪诞形动物,大头、大眼、大嘴,一幅恐怖吓人的样子。铜叉也是滇国特有的兵器,刃部为长方形,前端分叉,下端有圆形銎,用以安装木柄。
[专家点评] 东汉 铜辟邪 [专家点评]东汉铜辟邪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狮而有双翼,头生两角。在汉代绘画、石刻、铜镜纹饰屡见,但铜辟邪却十分罕见。...认为人死后地中之凶煞厉鬼方良(魍魉)妨碍灵魂升仙,因而在墓室死者旁摆放辟邪,防御地下鬼怪群凶,也防止墓主灵魂进入阳间作怪害人。这件青铜铜辟邪,1967年8月出土于安徽阜阳城南刘家坟一号东汉砖室墓。
[专家点评] 清乾隆 和田玉钟表纹六方瓶 [专家点评]清乾隆和田玉钟表纹六方瓶清朝的康熙皇帝开明好学,对西方科技抱有极大的热忱,对欧洲自鸣钟也十分喜爱。至乾隆时期,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裕,西洋钟表逐渐由原来的先进仪器与天道正统的象征转变为宫廷消遣的高级玩具及奢侈的陈设品。这件和田玉钟表纹六方瓶便是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的珍贵玩物之一。乾隆时期的玉器仿古虽追形求意,却并不在意细节的创新。这件和田玉钟表纹六方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专家点评] 明 玉蝉 [专家点评]明玉蝉这件明玉蝉1969年出土于上海市浦东陆家咀明代陆深墓群。质地洁白,通体光润晶莹,器身呈五角形,琢出嘴、眼和翅膀等,轮廓清晰,线条对称流畅,立体感强,生动反映了明代玉蝉的基本特征。由于蝉饮露不食的自然天性,被视为高洁清廉的象征。所以,以玉制成的蝉,不仅成为历代喜爱的佩饰品,而且也是先民们追求永生的重要敛葬品,常在古墓中发现含在墓主人口中,作玉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