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

图说朱元璋北伐之战:一场寄托汉民族百年心结的复土之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言「”本淮右布衣”。的确,若无元末农民起义,他只能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终老于家。可以说,朱元璋较其他起义首领是幸运的。早期,他本是濠州起义首领帐下的一名普通列兵,但天生的...才华终于使他脱颖而出。瞄准群雄争霸的空档,朱元璋率所部悄然攻破江南第一重镇——集庆(南京)。也就是从攻占集庆开始,朱元璋才真正走上了帝王之路。乱世之时,黄金相对粮食而言一文不值,这也是朱元璋十分明白的一点。

开国仅81年,皇帝被俘京都被攻,他力挽狂澜保大明延续却含冤而死

大明王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短短67年,明朝就经历了6位帝王;而大明差点就断送在了明英宗的手上,为什么强大的明朝差一点就成了「”六位帝皇完”呢?今天就来讲讲北京保卫战的故事:明英宗由于古代宫廷内礼制非常严格,皇子在年幼之时对于自己的父皇母后都是行人子之礼,行君臣之道;所以古代的帝王都是很缺少父母之爱的。这时,宫里的一位宦官就逐渐显露出来他的能耐,这位宦官叫做王振

拿破仑说得对!微操弱鸡就别瞎指挥,说说土木堡前的鹞儿岭惨败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土木堡之变前发生在鹞儿岭的两场激战,这两战中吴克忠、朱勇两部战兵3-5万人覆没,导致亲征军损失了大量精锐兵力和大部分骑兵力量,可以说是土木堡之变的关键前奏。需要强调的是,不必格外抬高蒙古军的战斗力。土木堡之变的情况是,明军离居庸已经很近,只要精心提防蒙古军自后方的追击,就能安全进入居庸关。但为何会有吴克忠、朱勇两部在鹞儿岭的惨败呢?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

宁锦大捷:明朝与后金交战以来取得的第二大胜利,经过颇为戏剧

大明...内部文武大臣忙着争抢宁远大捷胜利果实与荣誉光坏的时候,皇太极也没有闲着,他正在忙着进行下一场征明战争的筹备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皇太极暂时稳定了后金的大后方,可以全心全意对付大明了。袁崇焕往盛京派出了大量的间谍与奸细,去了解后金最新的动向。

一个墩台、十七个明军,人形高达的八旗军加六门大炮竟攻不下来?

读明末清初战争史时,清方的史料,总给人一种感觉:八旗军是战无不胜的人形高达,每每都是以极小的代价取胜。而对面的明军则是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可言。那么,历史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以崇祯十三年的辽东战事为例,做一分析。此时距离清军入关还有四年,八旗军数次入内地劫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内忧外患严重。

明朝对外五大战争,竟然连续击败当时的世界霸主

大家对于明朝战争的印象,大多还是停留在国内战争的范畴,其实在整个大明朝,也发生了很多起和外国军队的战争,最终都是以明朝军队的胜利而告终,而在明朝的这些敌人中,有的甚至是当时的世界霸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明朝征伐越南自秦朝以来,越南的北部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因为离统治核心地带实在太远,所以经常有反复。

这锅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要是走紫荆关,能避免土木堡惨败吗?

到了这时候,明英宗才知道自己仓促出兵是多么的鲁莽。《明实录》称王振害怕大军踩坏其家乡蔚州的庄稼,才阻止大军由紫荆关回师。但《宣府镇志》显示王振建议明英宗从紫荆关回师,并没有提到自己家乡的庄稼,那么选择从居庸关回师应当是明英宗自己的决定,甩锅给王振属于为尊者讳。在这种情况下,明英宗感到走山地丘陵较多,不利于蒙古铁骑冲击驰射的宣府一带,入居庸关返回京师,会较为安全。

磨盘山之战——南明 ... 天才李定国反清斗争的最后绝唱

发生于1659年2月21日的磨盘山之战,是明末民族英雄李定国在大西南抗清斗争中的最后绝唱,同时,也是南明永历朝廷对满清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终于在距离潞江大约20里地的磨盘山与李定国的军队接触上了。卢桂生获悉了李定国的作战计划,就决意投降清军,以此来换取高官厚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