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专家点评] 春秋 王伯姜鬲

[专家点评]春秋王伯姜鬲春秋王伯姜鬲高11.7厘米,宽8.3厘米,口沿铸铭文9字,记王伯姜作鬲。1955年,冯公度捐献,冯恕,字公度,性喜收藏,所藏甚丰。1955年家属以其名义将青铜器等文物百余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专家点评] 春秋 象纹铙

[专家点评]春秋象纹铙春秋象纹铙,1959年湖南宁乡老粮仓出土,甬精壮,中间与钲腔相通,旋宽厚,鼓饰兽面纹,两侧置倒立的龙纹,左右各有一卷鼻象纹,钲部粗线条加刻云雷纹,两铣及腹沿饰浮雕的虎纹、鱼纹,间饰火纹,甬饰雷纹,有两火纹有如兽目,旋上有起翘的耳形纹饰。

[专家点评] 春秋 白玉云纹环

[专家点评]春秋白玉云纹环此为春秋白玉云纹环,外径5.8、}L径3.0、厚0.35厘米。卷云纹在春秋战国时较常见,此器作工精良,雕琢技艺精湛,高贵典雅。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封建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经历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过程,诸侯称霸、列国争雄。春秋时期玉器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春秋以来,玉被人格化为德。

[专家点评] 春秋 玉双龙首纹璜

[专家点评]春秋玉双龙首纹璜该器为春秋玉双龙首纹璜,长8.5、宽3.6、厚0.45厘米。该器层次分明,雕琢精巧,纹饰繁而不乱,展示了春秋晚期玉匠高超的制玉水平。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封建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经历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过程,诸侯称霸、列国争雄。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东周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

[专家点评] 清 紫檀边髹漆《五经萃室记》围屏

[专家点评]清紫檀边髹漆《五经萃室记》围屏清紫檀边髹漆《五经萃室记》围屏,单扇高188厘米,宽38厘米,通宽约230厘米,计6扇。屏心为清乾隆帝御制《五经萃室记》全文。此围屏装饰庄重典雅,图文丰满,别具一格,原为乾清宫东侧昭仁殿内后西室所陈之物,嘉庆年间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殿内的岳刻五经连同《五经萃室记》围屏全部被焚毁。如今的五经及《五经萃室记》围屏均为嘉庆时火灾后按原样复制的。

[专家点评] 春秋 玉雕蟠螭纹环

[专家点评]春秋玉雕蟠螭纹环此件为春秋时期玉雕蟠螭纹环,外径5.7、孔径4.1、厚2.2厘米。青白玉,局部受沁成红褐色。圆筒形体,中贯孔,两端齐平,中间呈腰鼓状,两边收缩。器表以压地隐起的雕琢...,浅雕蟠螭纹、卷云纹及谷纹,间以丝束纹为辅助纹饰。在卷涡与地子相接处用细刻线勾出卷涡的轮廓,并在局部地子上用发丝细线雕斜平行线组。

[专家点评] 春秋 黄玉云纹环

[专家点评]春秋黄玉云纹环此件为春秋时期黄玉云纹环,外径4.5、内径2.2、厚0.35厘米。黄玉,通体有红褐色浸斑。体扁平,圆环形,内外轮廓均有突起的弦纹宽边。两边纹饰相同,均为减地浅浮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手法。雕卷云纹、谷纹,纹饰布局错落有致,繁而不乱。整器雕琢精湛细腻,构图内容丰富,耐人寻味,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为同时期作品中的佳器。

[专家点评] 春秋 白玉浸色神兽珮

[专家点评]春秋白玉浸色神兽珮白玉浸色神兽珮,长2.5、宽1.8、厚0.5厘米。白玉,局部有褐色浸蚀。纹饰为变形的蟠螭纹和卷云纹相结合,以相交的两个长卷云纹作神兽的眉毛和鼻梁,椭圆形的眼睛,变形卷云纹作鼻子,两个变形的蟠螭纹做出脸廓。造型小巧,极有个性,是春秋时期新颖独特的玉珮饰。充分显示了春秋晚期玉雕工艺已发展到了娴熟高超、令人惊叹的阶段。

[专家点评] 春秋 玛瑙觿

[专家点评]春秋玛瑙觿玛瑙呈乳白色,半透明状。体形修长,似龙状。曲体尖尾,身体中部钻一穿孔,以供系佩。与此二器的质地与器形完全相同的,是于1972年5月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墓出土的12件玛瑙觿,组成六组,串法可分为二种,其中一种由环和觿组成,与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所出土的相似。出土时都是两两成双,位置于骨架、腿、足旁,或腽足部位的棺椁间。因此判断此两件玛瑙觿的年代当为春秋晚期器物。

[专家点评] 春秋 长方形玉

[专家点评]春秋长方形玉春秋,长方形玉,长10.6厘米、宽2.2厘米、厚0.6厘米。玉色淡青,有白色沁斑。略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状,上端平直,有—凹口,下端呈楔形,也有一凹口。中心为两面对钻的穿孔,两侧琢出扉棱。两面均以减地浅浮雕手法饰蟠螭纹,夹以细密羽状纹。为春秋晚期典型的琢玉风格。此器为江苏吴县严山春秋时期吴国宫廷玉器窖藏出土,具有较强的时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