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为什么中国人不在元旦过年?

故事要从民国元年说起。1912年1月1日以前,中国使用农历,但是1月2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各省发了一通电报:各省都督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从此,中国人所说的“过年”,就成了过两个“年”:官方过阳历的“年”,民间过农历的“年”。而袁世凯时期又立法将农历的元旦定为“春节”,老百姓过这个春节非常积极,从此过春节就是过年了。

民国时期的春运:“连针插不进一枝了”

 民国时期的春运:“连针插不进一枝了”  民国时期,铁路已经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那会儿在外地上班、求学的人也已经非常多。因此,春节前后,民国铁路客流也非常大,铁路当局也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春运。  最早春运临客在何时 ...

中国唯一一次被禁止过春节,所有人不放假,偷偷过节则会被抓

农历春节期间,每个人都没有假期,学校仍然照常上课。虽然农历春节被废除了,不过还有很多人偷偷过节,不过当时...也没有什么办法,最后又恢复了传统的新年习俗。比之前的春节禁令更加严厉,农历的日历不许印刷、出版,报纸也不许用农历纪日,邮局停止收受春节贺年片。法律规定,过节放假的商铺罚款,对旧历春节期间上班的,工厂支付双薪。旧历大年初一,若有人在街上喊“春节快乐”、“恭喜发财”,会被当作反革命抓起来。

介之推的节日 河南民俗志:岁时节日(时序节令、传统节日、纪念日)介绍

第七章 岁时节日河南民间岁时节日习俗历来丰富多彩。其中有农业生产时令的标志,也有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有落后、迷信的东西,也有进步、科学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有些与人民生活联系不大的节日渐被遗弃;有一些则继续作为农家节令使...

春节风俗——立春风俗

 春节风俗——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

关于春节压岁钱的来历,不正确的是:

关于压岁钱,民间有许多说法:1、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我国汉族传统的四大节日是:

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清明节: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

春节里的趣事

春节里的趣事篇1:春节里的趣事一大早,外面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把我从美梦中吵醒了。篇2:春节里的趣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篇3:春节里的趣事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春节到了,作为小孩子的咱们,在身边是有不计其数的趣事会发生的。在春节,鞭炮是我的志趣所在。过春节,真是名副其实的好玩!篇6:春节里的趣事临近春节,家里都开始忙了起来。

少数民族怎么过春节?探秘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汉族和其他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各民族过节的形式多姿多彩,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下面就具体介绍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赫哲族  除夕之夜,大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

春节风俗——正月初五祭财神/送穷/开市

 春节风俗——正月初五祭财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