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尚未开战,孙权就向刘备求和退还土地,为什么刘备拒绝? 这点道理不光孙权知道,刘备也知道,但是刘备是被逼红了眼了,荆州对于蜀国来说太重要了。最后咱们回到问题,孙权求和就是怕两国消耗过甚,酿成亡国的大错。夷陵之战后蜀国国力再难和曹魏匹敌,而孙权作为三家里的最大受益者,守着如今的疆域等到死也没有再前进一步。只可惜,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吴国和蜀国就和好啦,曹丕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曹操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并不是人口土地,也不是文臣武将 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都的时候,当时的形式还是十分混乱的。这一措施不仅让曹魏获得大量的粮草补给财政收入,更是让曹魏内部取得社会的稳定。于是曹操宣布:每亩地收租4户,每户每年再缴纳2匹绢、2斤棉。再到曹操统一北方,曹操更是想将关中的经济恢复,于是他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卫觊。这是什么原因呢?曹操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蜀汉治理最好,为什么却是三国中第一个消失的呢? 在诸葛亮的身上为人称道的品质就是对蜀汉的忠诚,对先主遗愿的固执。不过晚年时期的东吴政治上是令人诟病的,尤其是孙权的昏庸和暴虐,对臣子之间的猜忌,骨肉之间的相残。简而言之九品中正制的意思就是,朝中或地方长官被称为中正,而他们根据一个人的家世背景来选拔人才。相反的是蜀汉,即使在诸葛亮的领导下政治清明,但却忽律了蜀汉当地士族的利益。
魏、蜀、吴三国,为啥曹操最强大,仅仅因为曹操占了中原吗?不是 白帝城托孤很明显,论实力,蜀汉和孙吴,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势力都无法单独与曹魏对抗,两者不得不组成联盟,共同抵抗曹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魏在三国之中最强大?而曹魏则占据了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并州、冀州、幽州、凉州等十二州,此外,曹魏还管辖这西域,设立了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用来管理广大的西域地区。而反观孙吴,虽然领土与曹魏不相上下,但是他它所占据的大多都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看过四川发现的一座旧军营,终于明白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曹魏与司马懿对阵期间,司马懿一直未能获取优势,很难想像当时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面对弱小的季汉,竟会如此一筹莫展,直到上世纪的这个发现之后,始见端倪......季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光复中原,先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首次北伐应该是其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奈何最后功亏一篑。后三次北伐,诸葛亮所面对的是魏国名将,也是他宿命中的对手——司马懿。
中国皇帝之曹魏,为什么被司马氏夺了江山,还能享国200年? 上一集说过,为了镇压黄巾军起义,东汉下令各州郡自建武装,为国效力。他的儿子曹丕完成了当皇帝的心愿,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汉献帝娶了曹操的女儿,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曹丕,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下子还真说不清楚。曹魏对前朝皇帝还算厚道,除了汉献帝寿终正寝外,蜀汉后主的刘禅也得以安享晚年。曹魏的皇位怎么来的,就怎么被别人给夺走。曹魏的正式皇帝虽然有五位,但只有两位有庙号,另外三位都是被司马氏给废掉的。
三国的君主,为何孙权迟迟不敢称皇帝,他在害怕什么? 公元220年正月,三国时期北方的一代雄主曹操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世子曹丕继承魏国的王位。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而其来的权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动和志满意得。面对从乃父手中接管下来的国家,深感完成乃父复兴国力和实现统一之遗志,将是他人生今后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于是曹丕为了权衡国家内部各家势力,向世家妥协,许以利益分配以获得世家的支持,从而获取更大的权力。也就是三国时期第一个登上帝位的皇帝。
三国时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战,众寡悬殊可排第二,战败者是诸葛亮 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但是三国正史中这一战,却违背了兵法常规,证明数十倍于敌,围攻也未必能取胜,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也未必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战的大输家居然是大家心目中算无遗策、战无不胜的诸葛亮。一部《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成了智慧的化身,他授予的锦囊妙计,成了蜀汉诸将克敌制
诸葛亮在曹操阵营能排第几位?会变成荀彧,还是会变成孔融祢衡? 曹操是很欣赏诸葛亮的,还曾经送给诸葛亮五斤鸡舌香示好,不管是邀请他来参详熹平石经,还是让他含着鸡舌香与自己一同上朝,曹操对诸葛亮还是有诚意的。这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以诸葛亮的水平,在曹魏阵营诸多谋士之间,会排在什么位置?他是会成为荀彧,还是会成为孔融祢衡?如果诸葛亮投奔曹营,是不能与郭嘉郭奉孝相比的。《隆中对》是鲁肃为孙权谋划天下三分的升级版,这套理论在曹操那里,肯定是不能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