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东汉末年,董卓系凉州军后期四大首领小传

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汉献帝遣使议和二人,遭拒。张济提议天子往东迁,汉献帝亦欲回洛阳,升郭汜为车骑将军,令众人护送。张济恐惧,接管了樊稠的部队后,外出屯于弘农。李傕等人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李傕使樊稠、郭汜以及侄子李利出击,马腾、韩遂败走,退回凉州。

魏文侯为何要把西门豹派去邺城?不是让他去治理水患,是盯着赵家

真实意图也并不是让他去治理水患,而是盯着赵家,此事我们还得从赵襄子死后的继承人说起。时光荏苒,又到了河伯要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作为邺城最高地方长官,这等大事还是不能少的嘛,毕竟能让漳水不泛滥,是多么牛气的一件事。魏文侯为何要把西门豹派去邺城?真实目的不是让他去治理水患,而是盯着赵家,但无奈邺城太贫穷了,想盯都盯不住,但通过西门豹的治理,邺城也成为了魏国的北部屏障,让赵家的南下,屡屡遭受打击。

持续2年的汉中之战,曹军战败或许是因为一次局部的失利

汉中之战是奠定三国格局的一战,如果刘备没有夺取汉中,那么他的想要作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威胁之下,同样的,曹操想要尽量完成统一,就必须保住汉中,这场双方兵力共数十万,持续两年的战争,最终可能是因为曹军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结束的。

明史记可信度多好?土木堡事件真是王振的错?文官集团乐了

清朝明史的可信度有多高?后来抛开明史发现,当时的明朝文官集团相互勾结,经常集体搞明英宗,明英宗刚上位的时候,也不过二十几岁,土木堡事件是王振提起不假,原因是王振想借明英宗亲征,学一下明成祖朱棣,立威震慑文官集团,但是文官集团却从中作梗,致使土木堡之变大败,军中将士憎恨王振,将王振斩...,但是站在帝王的位置上,王振没有错,只是这个计策失败了而已。

毛主席最认可的皇帝刘秀:上马带兵,下马治国,事业爱情两不误

刘秀出生后没几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刘秀兄妹几个由叔叔抚养长大,刘秀的大哥刘縯很有当年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不事家财,广结宾客,积极为推翻王莽政权,恢复汉室江山做准备。相比之下,弟弟刘秀却低调的很多,他一心一意的在家务农,抽空去京城念了几年太学,由于学费不充足他甚至业余做起了贩卖牛的营生来补贴生活费。

光武帝刘秀堪称影帝!演技非凡,兄死仍在仇人面前莺歌燕舞

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的开国之路是容易的,刘秀也不例外,自己的哥哥死后仍得笑脸面对...兄仇人,面对自己心爱的妻子却只能称帝17年才立她为后。无能的汉哀帝将西汉倾覆于历史洪流之中,只余下尘埃仍在狐假虎威的嚣张跋扈。

吕雉虽然是一个铁腕政治家,但作为女人,却是可悲的

吕雉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是非常有名了,她一手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政的先例,可见作为一个女性,吕雉在政治方面真的是十分的强悍。换个角度,作为刘邦妻子的她,却是很悲剧的。况且,当时的吕雉已经被磨练成了一个铁血手腕的政治家了,自然没有让她得逞。吕雉无可厚非是一个很合格的女政治家,在最初建朝时,帮助刘邦改制定国,当时韩信就是被吕雉联合萧何设计害死的,正是因为其强硬的手腕,才能在后来把持朝政这么多年。

王姓几千年来只出过这一个皇帝,为啥还得不到承认?

王姓是中国大姓,几千年来却只出过这么一位皇帝,还得不到承认。公元959年,后周皇帝柴荣驾崩,年仅7岁的小皇帝继任。真正的原因是接替王莽统治的人姓刘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光武帝刘秀。一贯标榜自己是西汉皇室后裔。实际上西汉皇室后裔很多,刘秀为了争夺皇位还干掉了同族兄弟刘玄的势力。

东三郡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何申耽却能割据近三十年屹立不倒?

按理来说东三郡是连接荆州和益州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应该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是奇怪的是自东汉末年初平年间开始,东三郡保持了长达二三十年的平静,除了刘表入主荆州后,因为房陵靠近荆州襄阳,刘表不问自取派蒯祺出任房陵太守之外,其余各路诸侯在219年之前都未对东三郡用兵,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申氏兄弟能割据东三郡近三十年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