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史记》里的神话故事:「 ”烽火戏诸侯”女主角褒姒

先说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说的是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此人天性好色,昏庸无道。幽王有位妃子叫褒姒,长得可谓貌美如花倾国倾城。可褒姒有个毛病:不会笑。不管幽王怎么逗,褒姒就是不肯笑,幽王就差把自己脑袋摘下来给她当球踢了。为此,幽王很烦恼,寝食不安,后来干脆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

细考中牟邑系列---中牟城的起源

我们看过很多争夺中牟邑的文章,他们最多是引用《国语》、《管子》记载,然后就直接大谈中牟城(邑)应该在哪里的问题。没有一篇能详细介绍为何要建筑中牟城,最多其实中牟城起源的背后很有玄机,说清楚了这个,中牟邑的归属就基本明确。

吕后为何独留薄姬,薄姬教你稳住,我们能赢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王太后。高祖去世后,像戚夫人一样争宠的姬妾,都被吕后幽禁。只有薄姬平时很少看见刘邦也不争宠,被吕后立为代王太后,送往代地与代王团聚,在当时的政局中算是一枝独秀。那么为何吕氏如此凶狠、善妒之人会留下薄姬和代王刘恒呢?

赵氏孤儿新解:兄弟阋墙、侄夺叔业为背景的君臣互殴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语杂剧《赵氏孤儿》是一个以《史记.赵世家》为蓝本的悲剧故事,也是一个完美的复仇故事:仅存的血脉、残暴的对手、慷慨就义的家臣、曲折的经过、得以昭雪的冤情和母子团聚、君臣一家的结局,既匹配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伦理主题「”忠孝节义”,又契合了儒家君君臣臣的「”纲”。然而,历史上真的会有这样的完美剧情吗?若把赵氏孤儿的传说当历史来读,它充满了虚构;但若把它完全当做

大元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少年天子元英宗,20岁突然被人刺 ...

公元1320年,元朝的皇帝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为元仁宗,在压抑和颓废中去世于大都城。临死前,他违背了和哥哥元武宗的约定,并未立哥哥的儿子为储君,而是立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储。他给儿子留下了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武力最强的大元帝国,也给儿子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内斗激烈的乱摊子。

魏延之野望:详解「 ”子午谷奇谋”

在三国历史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个著名的话题。这一奇计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冒险性和超人的胆略,虽未被诸葛亮采用,却一直受到后世读史者的关注。千百年来,关于此计谋是否可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直至今天,各种新的观点论述仍然不断地涌现。本文是对该计策具体内容的综合梳理与介绍,谨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一、「”子午谷奇谋”的原始记载公元228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大将魏延提出了由子午谷进兵夺取长

吕雉成了项羽的俘虏后,项羽为何没有轻薄吕雉来报复刘邦?

同样作为俘虏,为什么吕雉成为了项羽的俘虏之后,却没有被轻薄呢?刘邦本人因为逃走了,所以并没有受到惩罚。当时有些狱卒对吕雉毛手毛脚,幸亏有刘邦的朋友相救,才没有受辱。在吕雉的父亲举办乔迁之宴时,刘邦就跑去蹭饭吃。可是这时候已经晚了,吕雉最终成为了项羽的俘虏。就算吕雉在项羽的地盘受到侮辱,同样不见得有什么效果。

司马迁夸奖李广的一句话却为什么暴露了李广的严重缺点?

众所周知,司马迁非常推崇汉武帝时期的将领李广,在《史记》中用了不少笔墨夸奖。由于司马迁妙笔生花的影响下,李广在后世获得与真实品德和实际功劳完全不匹配的知名度和正面评价。如果仔细研读《史记》中有关李广的记载就会发现,司马迁主观上夸奖李广的很多记载和描述在客观上暴露了李广的缺点。与李广不同的是,程不识管理军队的方式非常严格,在军中建立层级明确的指挥系统,军纪也很严。

官渡之战爆发时,为何只有袁绍和曹操在打仗?其他诸侯都在干嘛?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为了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诸侯,曹操和袁绍这两大诸侯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在董卓被...之后,这些诸侯自然也在东汉王朝的疆域内纷纷割据一方。那么,问题

秦汉第一外戚:悼武王吕泽的历史定位

外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少见,准确的说是只要有君王,就肯定会存在外戚。只不过不同时期的外戚,会因为不同的历史情况而形成不同影响力的外戚。而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帝制大一统时期的开端,因为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君王的地位和拥有的权力也随之迅速膨胀。对于这位妹妹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没错,她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同时也是汉帝国的第一位皇后,高皇后吕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