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明末江南奴变事件

因此,江南地区的特有一些因素成为了我们重点捕抓的对象。比如相比于徽州地区的奴仆形成方式,江南地区奴仆形成的方式确实是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江南地区主奴地位悬殊,也是原因之一。所以,江南奴变的奴指的主要是家奴。由此可见,与傅衣凌笔下有觉悟的奴仆们相比,这种奴仆的斗争只能概括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江苏和安徽,这两个本来是一家的怎么就分开了呢 | 地球知识局

皖北与皖南、苏北与苏南之间的差别始终存在,早就是全国心照不宣的事了。>有很多人据此认为江苏安徽两省在清朝的分家不合理,以至于在现在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后遗症。>南京的统治力>江苏和安徽的缘分,其实始于南京这座具有强烈复杂性的城市。>最自然的分割线是长江,元代在这一带的行政区划就是以长江为界分割的。曾国藩认为,从唐宋直到元,对于江南省这个敏感地区的划分的确一直是以长江为界实施的。

乾隆下江南的副产品:移形换影的苏州园林

>乾隆六次巡幸江南的影响深远,不仅使大江两岸的饮食、服饰产生了变化,还引起南北方的建筑风格的交流与融通。>以此为契机,许多极具江南风格的亭、台、水、榭被“复制”,移形换影到了千里之外的京师。此园也是乾隆皇帝在京“复制”的五座江南园林中最满意的一处。

南唐的希望与绝望——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文史宴

南唐的希望与绝望——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文史宴文/刘路从杨吴发展而来的南唐,是十国里面仅次于中原政权,首屈一指的大国,其实力连已经消灭数国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深为忌惮,南唐将帅亦颇不乏人,原有与宋一战之力。但这一切都因为李煜的主政而烟消云散,南唐的国运就像李煜的那句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南唐以一半的土地,承受此前数倍的财政负担,国库不堪重负。

南唐的内外交困与李煜的垂死挣扎|文史宴

南唐的内外交困与李煜的垂死挣扎|文史宴文/刘路在宋朝紧锣密鼓的图谋南唐的过程中,李后主一面拒绝宋朝的招降,一面又不认真备战,反而一再的伏低做小,指望宋朝看在这一点上放过他。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宋朝水军整装待发,吴越决定联宋灭唐,南唐内部则名将冤死,谋臣无用,南唐的灭亡已经不能避免。卢多逊入职政事堂,正式成为大宋的副相。然而,开宝六年十月,面对江南的摇摇欲坠,面对李煜的昏招尽出,潘佑再度上书。

与乾隆相互唱和的“江南老名士”沈德潜是何方神圣?

三年之后进行授职考试,乾隆帝亲临考场视察,因为乾隆早年机缘巧合阅读过沈老的诗作,在考场上询问谁是沈德潜,称沈老为“江南老名士”。沈德潜也因此被任为翰林院编修,此后乾隆皇帝常常召见与沈德潜相互唱和,此时沈德潜已经年近古稀,乾隆不过三十,却与沈老互为文友,也算是一段君臣佳话。

从“苏常”到“湖广”?明代经济区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唐代开始,中国之经济重心南移至江南地区,并很快赶超了北方农业。这里“苏”即苏州,“湖”指湖州。此中“常”指常州。>然而到了明代,江南地区之农业经济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农粮经济不再占据绝大部分,棉、桑之种植与经营逐渐占据更大的比例,使得该地区之粮食耕种面积亦大大缩水。故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而又温和湿润的湖广地区便抓住了机遇。

大一统的皇帝都没用“大帝”的谥号,东吴孙权为什么敢用?

其实,历史上真正谥号为“大帝”的,只有孙权一人。>>按理说,孙权建立的东吴,只是三国中的一方割据势力,他既没有像秦始皇、宋太祖那样有一统天下的武功,也没有像汉武帝、康熙皇帝那样有开疆守土的伟业,这些皇帝都没有用“大帝”这个谥号,为什么独独孙权用了呢?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大力发展江南的,毫无疑问是孙权。孙权任命书生陆逊,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江南被 ... 谁是幕后黑手?是蒋经国还是蒋孝武

江南是他的笔名,他实际的名字是刘宜良,是一个作家。>>江南血案是一个极有意思的谋...案,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这场血案背后的凶手一直扑朔迷离,对于背后的凶手至今都是众说纷纭的。在江南血案发生后,美国也很失望,FBI也立即参与到此事之中。至于幕后凶手究竟是蒋经国还是蒋孝武就不得而知了。

诗祸

诗祸明朝初年,江南有一富翁,名叫万二。最后那人对万二说:“此去京城,确有一件新鲜的事呢,当今万岁最近做了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想不到连万岁爷都羡慕咱们的日子呢!”听完那人的话,万二一下变了脸色,他惊慌地对那人说:“大祸之期不远了,皇帝可能要对江南的大户动手了。”那人讥笑万二说:“你瞧你,皇上写首诗你就慌成这样了,要是对你说句话,还不得吓死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