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战争:太平军残余势力四处逃窜,清军荡平残部 清军悍将领僧格林沁被太平军将领赖文光击毙后,清王朝举国大惊。赖文光和捻军首领张宗禹共围雉河集,同时出兵占据了高炉集,切断了雉河集的运粮通道。清军在赖文光的后面紧追不舍,赖文光眼看已经将清军吸引南下,调转枪头再次北上抵达许州。赖文光带领太平军进入运河防线,李鸿章下令全面收缩防线,想要将赖文光困死在运河防线东侧。在济阳的张宗禹再战清军,随后不明踪迹。
清朝官员怕与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问题丢官丢脑袋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齐名,多年兴办洋务,应该是见过大场面的官员了。在晚清时期,官员害怕洋人,几乎是一种很普遍的状态。他们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和洋人直接打交道。在晚清官员中绝大部分人不懂外语,不明世界大势,不知国际公法,在和洋人打交道时未免左支右绌,进退失据。
太平军坚守最后的堡垒:击毙敌军10000余人,左宗棠爱将差点阵亡 1863年12月,纳王郜永宽等八大悍将出卖谭绍光,砍下他首级送给李鸿章,并将苏州城献出去,后八大将在「”庆功宴”上被李鸿章砍了脑袋,清军完全控制了苏州。此时,大本营丢失,李秀成只好返回天京,路过溧水时暂住堂弟李世贤大营里。在溧水,李世贤建议他单干,不要回京送死,可李秀成愚忠,硬是跑回危如累卵的天京。回到天京后,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希望天王能够放弃危城天京,率军民一路北上,...进关中;在陕甘
胡林翼:最被轻视的中兴四大名臣之尾的狠角色 胡林翼,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高段位枭雄。而且在中兴四大名臣里面,颜值比较好的也就是李鸿章和胡林翼了,曾国藩和左宗棠就算了吧!当胡林翼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时日无多。如果胡林翼还在的话,岂容这些洋人放肆?和守规守距的老爹不同,胡林翼天生就是纨绔的料,家里有钱,还装什么圣贤之人,大尾巴狼?
帝国支柱:淮军与湘军有什么不同? 曾国藩1872年3月,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从千里之外派人送来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戊戌变法,八人被捕,先后斩了七,剩下的徐致靖晚年嫌自己命太长 慈禧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逮捕维新派官员时,一共抓捕八人,他们分别是徐致靖、张荫桓、谭翤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
为什么皇帝们不爱住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清代皇帝居住观念演变 所以顺治帝一辈子就是住在不断装修中的紫禁城里。康熙初年,紫禁城修缮一新。可皇帝们不喜欢紫禁城然而让人大掉眼镜的是,顺治没有想到的子孙后代们都不喜欢住紫禁城。首先,我们从现在的设计理念来看,紫禁城就是个典礼、办公、居住功能混杂的小区。紫禁城首重的是宫廷礼制与皇家尊仪,居住品质当然就不是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1)内廷办公区:内廷的乾清门、乾清宫、养心殿等就是皇帝办公居住两用宫殿了。
这个陕西人被比作保国反遭诬陷的周公,死后81天,香港就被割让了 皋华丽号,现译为康沃利斯号是英国海军一艘军舰,建于1813年,并于1856年拆卸。该舰是一艘装有74座大炮的船只,以当时英国海军将领威廉·康沃利斯命名。1842年8月29日,就是在这艘军舰上,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这背后的历史故事是这样的: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湖广总督。1838年11月15日,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
李鸿章又叫李中堂,中堂清朝时是什么官职? 看过清朝影视剧的人大都对「”中堂”这个称谓很熟悉,和珅、刘墉、李鸿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见中堂并不是平庸之辈可以当得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时期为正一品官员,所以被称为中堂。中堂这个称谓最早在唐朝开始出现,唐朝时继续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且设立多宰相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以及中书省这三个部门的最高首领就被称为宰相,宰相们商议朝政的时候都在政事堂,一开始政事堂设立在
曾国藩、李鸿章培养了很多响当当的人物,为何左宗棠却没有? 《清史稿》中对左宗棠的评价,完全是与曾国藩对比进行的。只有左宗棠特立独行,与曾国藩相抗衡,不肯甘居人下,两人趋向时合时不合。曾国藩以学问自敛抑,外交上主张和,而左宗棠却锋芒毕露,对外主张战,所以世人的舆论都站在左宗棠一边。这样说吧,曾国藩、李鸿章培养出来的人才叫得上来的至少有数十人,而左宗棠培养出来的人才则寥寥无几,这一点估计不认同的是少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