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法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同时,再次挑起战争。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镇南关大捷中法之间的陆上战争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进行。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中法战争至此停止。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的胜利成果被葬送。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当时主张办洋务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发展工业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工业为主要任务。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然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淮军

淮军成立时有6,500人。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

湘军

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为避免清廷的疑虑,又因湘军暮气日深,大量裁撤直系部队,支系仍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镇压捻军。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湘军从起初保卫家园的目的上升为平天下为己任,维护社会安定。湘军长期缺乏稳定的饷源,九江破城前,胡林翼称“水师、鲍营、义渠各营尚欠十二三万两”,只得纵容官兵掠夺财物,以维系军心,在攻

捻军

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年底,内部出现分歧,捻军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 战争

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广东走私...四十多年不止日盛,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3日在广东虎门销烟,中英矛盾升级,战争最后以中国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告终。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贸易使清朝的吏治愈益...,军队更加失去战斗力,而白银源源外流,使清朝财政陷入困境。道光帝多次召见,授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

洋务运动长达30年之久 为什么期间的列强没有再次入侵呢

中国有几千年的汗青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深远,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大国。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我国,拿钱又拿地,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段不胜回首的汗青。1860年今后,清当局投入大量资金,竖立工场、水师,成长...,睁开了洋务活动,时间长达30年。在这30年内,贪婪好斗的西方列强为什么没有再次入侵我国呢?首要原因有三点。洋务活动阶段,清当局络续建筑工场、铁路、公路,使得经济成长快速增进,为后世打下了坚韧的根蒂。

历史上的今天6月28日 ... 战争爆发

1840年6月28日...战争爆发...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源源输入的...,不仅在生理上、精神上毒害中国人民,而且使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中国国敝民穷。1839年6月,林则徐奉清...之命到广东查禁...,仅20多天,就没收走私的...230余万斤,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8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攻陷厦门。

历史上的今天8月19日左宗棠设立清 ... 新式造船厂

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在福建设立清...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在147年前的今天,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在福建设立清...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左宗棠的建造船厂,酝酿较早。议定自铁厂开工之日起,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

历史上的今天12月22日 清廷全盘接受议和大纲

1900年12月22日清廷全盘接受议和大纲在114年前的今天,1900年12月22日,清廷全盘接受议和大纲。1900年12月22日,奕劻、李鸿章收到英、俄、德、日、美、法、意、奥、比、西、荷11国提出的议和大纲12条,立即电告西安。议和大纲示追究慈禧太后的责任、逼其归政,全赖李鸿章极力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