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

威震西域班超:出身文学世家却投笔从戎,率36人使西域50国归附

"班超带兵36人出关,扬名西域;带兵1800人,纵横西域。班超出生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改行之后的班超几次征战匈奴,表现突出,于是被朝廷派遣出使西域。为了孤立北匈奴,恢复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窦固认为需要派遣使者到西域各国进行外交活动。班超顺利地完成了此次的出使任务。班超在西域历时近30年,深得西域人民的拥戴。

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班超出使西域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两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经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知道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率领36人平定50多国,人均一人平一国有余,不是神话

不借朝廷兵马,不要朝廷后勤粮草,领36人征服50多国,听起来是个天方夜谭。这一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艰难的的一次是西域第一大国贵霜帝国国王,要求汉朝公主下嫁与他。班超断然拒绝,惹怒了贵霜帝国,贵霜帝国派出近十万兵力攻打只有36随从的班超,班超采取坚壁清野,龟缩防守的策略,耗尽了贵霜帝国的粮草,然后联合西域小国主动出击,大败贵霜帝国。

声东击西有什么作用?声东击西的典故

声东击西有什么作用?声东击西的典故  声东击西是我国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一种,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猜想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那么声东击西有什么作用?声东击西...

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的故事  东汉名将班超(公元32-102年),花了半生时间出使西域(即今天新疆、甘肃西部和中亚部份地区)。他克服重重困难,与边疆国家修好,为汉朝带来边境的和平,同时促进了中原和西域两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班超年轻时本爱习文,广阅各类书籍,知识丰富,学问渊博。班超三...

班昭简介 中国第一个才女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

为什么称以笔墨谋生为“笔耕”?

  在有些场合,当需要自我介绍时,往往有的人会以“笔耕”来介绍自己的职业,别人一听,就知道此人是以写文章为业的。在古书上也有记载,如《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及元朝萨都剌《寄王佥宪》诗:“有酒从人饮,无田借笔耕。”那么,为什么以笔墨谋生的...

弃笔投戎是谁说的?又有什么样的典故?

弃笔投戎是谁说的?又有什么样的典故?  弃笔投戎是指丢掉手上的笔,投入到军队之中,这个成语也是指读书人觉得无用,便丢弃比,投入到军队中建功立业,那么弃笔投戎是谁说的?又有什么样的典故?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介绍。  弃笔投戎的主人公是班超。班超为史学家班彪的幼子。他虽然为...

班昭简介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一代才女班昭

班昭简介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一代才女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着《汉书》,未竟而卒,...

东汉195年之六、汉安帝刘祜时期

走出塞。 十三年,隋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各地豪强割据郡县,隋王朝土崩瓦解,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乘机起兵,世民积极参与谋划,起了重要作用。我在寨子里逛了逛简单的了解下寨子里各处的位置还顺便看了看寨子里的的武器,多数都是现代人所说的冷兵器,刀枪剑戟弓箭长矛盾牌什么的,也许这里的...